国企、央企或事业单位员工,网贷多又逾期,还能翻身吗?
在很多人眼中,国企、央企或者事业单位的员工,是“铁饭碗”的代名词,工作稳定、收入有保障,然而近年来,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逐渐浮出水面——不少这类单位的职工也陷入了网贷过多、频繁逾期的困境,甚至有人因此被起诉、列入失信名单。
这不是个例,而是一种趋势,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体制内的员工也会陷入网贷泥潭?他们的逾期行为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又该如何自救呢?
体制内人员为何也陷“网贷困局”?
虽然国企、央企和事业单位的工作相对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经济压力,相反,在高房价、子女教育、医疗支出等现实面前,他们同样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
更关键的是,体制内员工通常信用良好,容易获得各大平台的贷款额度,一些人抱着“先借后还”的心态开始尝试小额网贷,结果越陷越深,最终导致债务滚雪球般增长,还款能力严重透支。
部分员工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身份特殊,即使逾期也不会被真正追责,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旦出现连续逾期,征信受损、单位通报、甚至法律诉讼都可能接踵而至。
网贷逾期对体制内员工的影响远比想象中严重
影响个人征信记录
网贷逾期会被上报央行征信系统(如果接入),一旦征信“黑了”,未来房贷、车贷、信用卡申请都会受限,甚至可能影响到家庭成员。单位内部通报风险上升
虽然单位不能随意查询员工的个人征信,但如果网贷机构采取司法催收手段,法院判决书可能会抄送单位,造成不良影响,轻则警告处分,重则影响晋升甚至辞退。法律后果不可忽视
如果金额较大且长期不还,债权人有权提起民事诉讼,一旦败诉,将面临强制执行、限制高消费、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措施。即使是体制内员工,也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面对网贷逾期,该怎么办?
如果你已经身陷网贷逾期的困境,别慌张,以下几点建议或许能帮你走出困境:
第一步:全面梳理债务情况
把所有网贷平台的借款金额、利率、已还金额、剩余本金、逾期天数全部列出来,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步:主动与平台沟通协商
很多平台对于有意愿还款但确实困难的用户,可以提供延期还款、分期还款甚至减免利息的服务。一定要主动沟通,避免被动催收升级。第三步:优先处理高利贷和非法平台
对于年化利率超过法定红线(目前为LPR四倍)的平台,你可以主张超出部分无效,必要时可向银保监会或公安机关举报。第四步:考虑合法途径解决
如债务实在无力偿还,可考虑申请个人破产(部分地区试点)或通过法院调解达成还款计划,避免进一步恶化。
相关法律依据参考: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四倍的除外。《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信用卡诈骗罪】
恶意透支信用卡,数额较大的,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
债权人可通过法院起诉要求还款,并申请强制执行债务人财产。
国企、央企或事业单位员工不是“免贷护身符”,更不是逃避责任的挡箭牌。网贷虽便捷,但若使用不当,极有可能从“救命稻草”变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尤其是体制内人员,一旦出现逾期,不仅影响个人生活,还可能波及职业生涯。
理性借贷、量入为出,才是应对网贷风险的根本之道。越是看似稳定的背后,越要守住财务底线。
国企、央企或事业单位员工,网贷多又逾期,还能翻身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