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很多人一不小心就变成了防卫过当?
有人欺负你,或者你的亲人朋友被人打骂、威胁时,你冲上去保护对方,结果却被告上了法庭,甚至还要坐牢?这时候,很多人会说:“我只是正当防卫啊!”但问题是,并不是所有“还手”的行为都能被法律认可为“正当防卫”。
什么叫正当防卫呢?它是不是真的能成为我们面对危险时的“护身符”?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
什么是正当防卫?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权利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就是当你或别人正在遭受非法攻击的时候,你可以进行反击,只要反击不过分,就不算违法。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必须牢记:
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中
也就是说,对方已经动手了,或者明显要动手了,比如举刀逼近、挥拳扑来,这个时候你反击才有可能构成正当防卫。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施反击
你不能因为有人打你,你就去打他的家人,这在法律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手段和强度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这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如果你面对的是轻微推搡,却直接抄起棍子把对方打成重伤,那可能就会变成“防卫过当”,反而要承担法律责任。
正当防卫≠想打就能打
很多人以为,“他先动的手,我就有权还击”,其实这种理解非常片面,法律强调的是“适度原则”,如果你的反击远远超过了对方造成的威胁程度,哪怕你是受害者,也可能面临刑事追责。
举个例子:一个人用拳头打了你几下,没有使用武器,也没有造成严重伤害,你却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其刺伤甚至致死,这时候,法院很可能认定你“防卫过当”,因为你使用的手段明显超出了必要限度。
正当防卫的核心在于“正当性”与“必要性”的平衡。
遇到危险到底该怎么办?
我们要明确一个观念:保护自己是天性,但依法维权才是理智的选择。
建议大家在遇到冲突时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 优先报警或寻求第三方帮助,不要贸然动手。
- 如果实在避无可避,防卫行为应当以制止侵害为目的,而非报复。
- 保留证据很重要,如现场视频、监控录像、目击证人等,这些都可能成为日后证明你正当防卫的关键。
- 遭遇不法侵害后,第一时间联系警方并配合调查,避免私自处理引发更大纠纷。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正当防卫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体现了法律对公民自卫权的保护,但它绝不是“我被打就可以随便还手”的挡箭牌,真正有效的正当防卫,必须是在时间、对象、手段、目的等方面都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面对冲突时保持冷静,理性判断形势,依法行事,才是真正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做法,别让一时冲动,毁掉一生清白。
正当防卫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很多人一不小心就变成了防卫过当?,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