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过失犯罪存在未遂吗为什么(一般过失犯罪存在未遂吗判几年)
一般来说,过失犯罪都是结果犯罪,只有结果发生才构成犯罪,因此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未遂成立的空间。另一种观点认为,过失犯罪也有实际行为和结果,因此过失犯罪也可以成立为未遂。
问题的实质是:1、未遂罪是否以故意犯罪为前提;2.结果是否属于过失犯罪的本质属性。
根据立法历史,未遂犯罪仅限于故意犯罪。同硕进一步认为,结果是过失犯罪的本质,过失犯罪的处罚是客观结果的必要条件,犯罪未遂的处罚是主观故意的必要条件。过失行为的违法性必须从违法结果中寻找。
持相反观点的学者认为,过失犯罪的本质不是结果。过失犯罪也有其实施行为和结果。当过失犯罪开始实施其构成行为但未达到结果时,即可成立未遂罪。
从立法实例来看,由于现代各国刑法普遍以惩罚既犯为原则,对未遂犯作为例外。一些国家还规定,法律有明确规定的,只有未犯罪者才受到惩罚,立法中没有对过失未遂处罚的规定。因此,无论理论上如何讨论过失未遂的可能性,但在实际结果中,过失未遂始终是不受惩罚的。
2.过失犯罪的分类:
1.过失犯罪
过失罪的过度自信,即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并相信自己能够避免,以致这种危害社会的后果发生,从而构成犯罪。这种过失意味着,就行为人的认知能力而言,他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产生危害社会的后果,但同时他又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轻信地认为这种后果可能不会发生。发生。我们以汽车司机为例。一名司机已经知道他驾驶的汽车的刹车失灵了,需要修理。然而,由于他急于下车办事,又认为自己的车技高超,所以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结果,他遇到了紧急情况。把人撞死。作为驾驶员,可以预见汽车的刹车可能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可能引发事故。但驾驶人自以为技术高超,冒险造成伤害,应以交通肇事罪追究其责任。
2.过失犯罪
过失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危害社会的后果。由于其疏忽大意,未能预见到这种后果,因而构成犯罪。所谓“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应当预见”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认行为人是否有能力对其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后果做出判断,包括根据行为人的年龄、岗位职责、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工作经验等、生活经历等因素。“粗心”通常指粗心、疏忽、忘记、不思考等。例如,汽车驾驶员倒车时违反操作规定,没有提前鸣笛,不注意观察等。结果,一名在车后玩耍的孩子被碾压身亡。作为一名驾驶员,他的职责要求他在倒车时必须仔细观察。但由于驾驶人的疏忽,既不鸣笛又不仔细观察,造成危害后果,应当以交通肇事罪追究其责任。
对于是否存在过失犯罪未遂状态,学术界尚存在一定争议,但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是否存在过失犯罪未遂,过失犯罪未遂始终是不受惩罚的。就过失犯罪的分类而言,主要有两大类,即过失犯罪和过度自信犯罪。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