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第一期就逾期,是不小心还是涉嫌诈骗?
在如今这个金融借贷高度普及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平台借款来解决短期资金需求,最近有不少网友留言咨询:“我刚借完网贷,第一期就逾期了,这是不是会涉及诈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背后隐藏着不少法律与信用风险。
我们先来看一个典型的案例:
小李刚刚毕业不久,在朋友的推荐下下载了一个网贷APP,申请了一笔1万元的贷款,年利率看起来不高,流程也非常便捷,他很快通过审核,并按时收到了放款,但在还款日到来时,小李因为临时失业,没能按时归还第一期款项,没想到,仅仅过了一天,他就接到平台催收电话,语气严厉,并告知他已经“涉嫌诈骗”,要报警处理!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夸张?但现实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
网贷第一期就逾期,为什么会涉嫌诈骗?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借了钱,哪怕还不上也只是民事纠纷,不会上升到刑事责任,但实际上,是否构成诈骗罪,关键在于借款人是否有“非法占有目的”。
如果一个人在借款之初就没有打算还款,或者虚构了自己的还款能力,甚至提供虚假资料骗取贷款,那么即使只逾期一次,也可能被认定为诈骗行为,尤其是在当前金融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一些平台为了降低坏账率,会将恶意逾期用户直接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特别注意的是:如果你在申请贷款时填写了虚假信息,比如伪造收入证明、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一旦被查实,极有可能被定性为诈骗。
如何判断是否属于“诈骗”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第266条关于诈骗罪的规定,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具体到网贷领域,以下几种行为容易被认定为诈骗:
- 申请贷款时故意提供虚假信息;
- 明知无偿还能力仍大量借款;
- 借款后失联、拒不沟通;
- 频繁更换手机号、住址逃避催收;
- 借款用于高风险投资或挥霍消费。
如果你只是因为突发情况导致第一期逾期,且没有上述行为,通常不会被认定为诈骗,但仍需尽快与平台沟通,说明原因,并积极协商还款计划。
建议参考
如果你已经发生了第一期逾期,建议你采取以下几步行动:
- 及时联系平台客服,说明你的实际情况,争取宽限或分期还款的机会;
- 保留所有沟通记录,包括短信、通话录音、聊天记录等,以防后续争议;
- 不要逃避催收电话,更不能拉黑对方,保持理性沟通;
- 避免拆东墙补西墙,不要继续借贷来还贷,这样只会陷入更深的债务泥潭;
- 如被威胁“涉嫌诈骗”,应保留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咨询专业律师。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三条:借款人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致使出借人遭受重大损失的,可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刑法》第224条之一(合同诈骗罪):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网贷第一期就逾期并不一定就涉嫌诈骗,但如果存在主观恶意、虚构事实、逃避还款等行为,则可能触犯刑法。在当今大数据风控和征信系统日益完善的背景下,任何一笔贷款都将成为个人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醒广大借款人:量力而行,诚信借贷。借款前一定要充分评估自己的还款能力,避免因一时疏忽造成终身污点,若真遇到困难,也应主动沟通、积极应对,而不是逃避责任。
记住一句话:网贷可以借,但信用不能丢;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担当。
网贷第一期就逾期,是不小心还是涉嫌诈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