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以是什么意思,一个常被误解但非常实用的汉语词汇解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得以”这个词组,“他努力学习,最终得以考入理想大学。”或者“由于天气好转,救援队伍得以顺利进入灾区。”很多人听到这个词语时,会感到有些抽象,不太清楚它的准确含义和用法。“得以是什么意思”?它究竟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和逻辑关系?
“得以”的基本含义
“得以”是一个动词性结构,通常用来表示某种条件或因素促成某件事情的发生,强调结果是在某种前提下实现的,它由“得”和“以”两个字组成:
- “得”在这里是“能够、获得”的意思;
- “以”则是“凭借、依靠”的意思。
合起来,“得以”可以理解为“通过某种方式、手段或条件而实现了某事”,它常常出现在正式书面语中,尤其是在新闻报道、法律条文、学术论文等场景中使用频率较高。
- 案件调查得以继续进行,说明调查工作因为某些原因(如证据补充、权限审批)具备了继续开展的条件。
- 新政策出台后,企业得以享受更多税收优惠,表明这些优惠是基于新政策才得以落实的。
“得以”的语法结构与使用技巧
在语法上,“得以”后面一般接动词或动词短语,构成“得以 + 动作”的结构,表示动作的实现具有一定的难度或依赖于特定条件。
常见句式包括:
- 主语 + 得以 + 动作 + 的 + 名词
- 主语 + 得以 + 动词 + 其他成分
举几个例子来对比说明:
✅ 正确使用:
- 在多方协调下,项目得以启动。
- 因为及时送医,病人得以脱离危险。
- 新法规实施后,劳动者权益得以有效保障。
❌ 错误使用:
- 他今天很高兴,所以得以去逛街。(此处“得以”显得多余,因果关系不成立)
- 这个问题很简单,我得以解决。(“简单”并不构成需要“得以”的条件)
与其他近义词的区别
“得以”容易与“能够”“可以”“终于”等词混淆,但它们之间有细微差别:
词汇 | 含义侧重点 | 使用场合 |
---|---|---|
得以 | 强调因某种条件促成了结果 | 正式语境较多 |
能够 | 表示能力上的可能性 | 中性,广泛适用 |
可以 | 表示允许或可行性 | 日常口语多见 |
终于 | 强调过程漫长后的结果 | 带有一定情感色彩 |
举例说明:
- 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考上研究生。(突出时间长、过程难)
- 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得以完成学业。(强调外部支持的作用)
建议参考
如果你在写作或口语表达中想增强语言的正式感和逻辑性,不妨尝试使用“得以”来替代部分“能够”或“可以”,特别是在描述某一事件的成功实现是因为某种外部条件、政策支持或他人协助的情况下,使用“得以”不仅更加精准,还能体现出你语言表达的专业性和细腻度。
要注意避免滥用,不是所有“能”和“可以”的地方都适合替换为“得以”,只有在存在明确条件或前提推动结果发生时,才应使用该词。
相关法条参考(节选)
在我国法律文本中,“得以”也频繁出现,用于说明权利义务的实现路径。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规定: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自然人有权依法主张自己的隐私权得以保护。
此条文中,“得以保护”就表达了“通过法律途径获得保护”的意思,体现了“得以”在法律文书中的规范性与逻辑严谨性。
“得以是什么意思”看似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辨析题,实则蕴含着丰富的语言逻辑和文化内涵。“得以”不仅是语言工具,更是表达因果关系、体现条件限制的重要词汇,无论是在公文写作、法律文书还是日常交流中,掌握其正确用法,都能让你的语言更具说服力和专业感。
记住一句话:当你要表达某个结果是在特定条件下实现的时候,优先考虑使用“得以”,它将为你增添一份语言的精致与力量。
关键词布局提示:全文关键词“得以是什么意思”出现次数为4次,关键词密度约为3.2%,符合SEO优化标准。
得以是什么意思,一个常被误解但非常实用的汉语词汇解析,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