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和上诉的区别
起诉和上诉主要有以下区别:
1. 定义不同:起诉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人民法院予以审判的行为。上诉是指当事人对第一审人民法院所作的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不服,在法定期限内声明不服,要求上级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撤销或变更该裁判的诉讼行为。
2. 适用阶段不同:起诉发生在诉讼程序的初始阶段,是启动诉讼的第一步。上诉是在一审判决或裁定作出后,当事人对结果不满意时采取的进一步救济程序。
3. 主体不同:起诉的主体是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即原告。上诉的主体是一审案件中的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等。
4. 程序不同:起诉需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交起诉状,并按照规定缴纳诉讼费等。上诉要在法定上诉期内向上一级法院提交上诉状,原审法院收到上诉状后会将全部案卷和证据报送第二审法院。
5. 目的不同:起诉旨在通过法院解决纠纷,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要求对方承担相应责任。上诉是为了纠正一审可能存在的错误裁判,争取更有利的判决结果。
6. 审级不同:起诉是一审程序的开始,经过一审审判后,可能会进入二审等程序。上诉则是针对一审裁判进行的,是二审程序的启动方式。
7. 时间限制不同:起诉一般在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的法定期间内提出,如民事诉讼的一般诉讼时效为三年。上诉必须在一审判决书送达之日起的规定期限内提出,民事判决的上诉期限为15日,裁定为10日。
8. 后果不同:起诉后如果法院受理,会开始案件审理,最终作出一审判决。上诉如果成功,二审法院可能会改变一审裁判结果,如改判、撤销原判发回重审等;如果上诉失败,则维持原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