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院感?为什么它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与安全?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去医院看病、做手术,甚至只是做一次常规检查时,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会不会被传染?”这种担忧其实直指一个专业术语——“院感”,全称是医院感染。什么是院感呢?
院感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诊疗过程中获得的感染性疾病,也就是说,这些感染不是在入院前就存在的,也不是在住院期间已经潜伏的,而是在医院这个环境中因为各种原因新发生的。
一个病人因为骨折住院治疗,但在住院期间却因为手术操作不当或者医疗器械消毒不到位,引发了肺部感染或伤口感染,这种情况就属于典型的院感。
院感的类型有哪些?
根据感染发生的位置和来源不同,院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自身的正常菌群,在免疫力下降或身体屏障受损时引发感染。
- 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由其他病人、医护人员、环境或医疗器械传播引起。
- 医源性感染:由于医疗操作(如插管、输液、手术等)导致的感染。
这些感染可能发生在任何科室,但尤其在重症监护室(ICU)、手术室、新生儿科、血液科等高风险区域更为常见。
院感的发生原因有哪些?
院感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医疗器械未彻底消毒或重复使用;
- 医护人员手卫生不规范;
- 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菌株产生;
- 环境清洁不到位,空气流通差;
- 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
- 医院感染防控制度落实不到位。
这些问题一旦出现,轻则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重则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如何识别院感?
院感的识别通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以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判断。
- 患者住院48小时后出现新的发热症状;
- 手术切口出现红肿热痛并伴有分泌物;
- 使用导尿管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细菌培养阳性;
- 使用呼吸机后出现肺炎症状等。
这些都是医院感染的典型表现,一旦发现,应立即上报并采取隔离措施。
预防院感的关键措施
预防胜于治疗,尤其是在医院感染防控方面,更需要多措并举:
-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
- 加强医疗器械管理:确保一次性用品不重复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器械必须经过严格灭菌。
-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 强化环境清洁与通风:定期对病房、走廊、公共区域进行消毒。
- 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对重点科室进行持续监测,及时发现并控制感染源。
- 开展院感培训教育: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院感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建议参考】
如果你或家人正在医院接受治疗,建议主动了解医院的感染防控措施,观察医护人员是否佩戴口罩、手套,是否在操作前后洗手,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如伤口化脓、发热不明原因等情况,应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并要求排查。
作为公众,我们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探视行为,避免将外部病菌带入医院,共同维护良好的医疗环境。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措施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
“本办法所称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这些法律法规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法律依据和监管框架,也明确了医院及相关人员的责任义务。
【小编总结】
“什么是院感?”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背后牵涉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健康与生命安全。院感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公共卫生、法律规范和社会责任的综合体。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院感的受害者,也可能是潜在的传播者,提高对院感的认知、重视预防措施、推动制度建设,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构建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让医院真正成为治愈的地方,而不是感染的源头。
什么是院感?为什么它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与安全?,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