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职务发明专利,如何认定哪些属于职务发明
什么是职务发明专利,如何认定哪些属于职务发明
职务发明专利是指在执行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职务发明的权利归属于该单位,而非发明人或设计人。
要认定某项发明是否属于职务发明,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发明人必须是在单位的或作关系下完成的发明。这意味着发明人与单位之间存在直接的劳动或合作关系。
发明创造应当是在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下完成的。这包括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以及履行本单位交付的任务之外的任务所作出的发明。
对于离职员工,其在劳动、人事关系终止后1年内作出的与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也被视为职务发明。
在判断是否属于职务发明时,还需考虑发明创造与发明人的本职工作或工作任务所属技术领域、从事的工作内容或工作职责等方面的相关性。
此外,如果单位与发明人或设计人之间有关于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归属的合同约定,那么应按照合同约定来确定权利归属。如果没有明确的合同约定,那么通常遵循“合同优于法律”的原则,即首先参照中的约定来解决权利归属问题。
总结来说,职务发明专利的认定依赖于发明创造的完成背景、发明人的身份以及与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哪些发明创造可以被认定为职务发明,从而决定了专利权的归属。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