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影视作品算诈骗吗
一、诈骗影视作品算诈骗吗
诈骗影视作品本身通常不算诈骗。
从法律角度看,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而诈骗影视作品,其创作目的多是通过艺术化的方式呈现故事,旨在娱乐观众、传递某种主题或引发思考,并非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直接目的。
此类作品虽会虚构诈骗情节,但一般会通过适当的标识或情节设置,让观众明确其虚构性质。观众观看时也明白这是创作内容,并非真实的欺诈行为。不过,若影视作品打着真实旗号,故意误导观众以为是真实事件,从而诱使观众进行投资、捐赠等行为并造成损失,那就可能涉嫌诈骗。若影视作品侵犯他人、名誉权等,也会引发相应法律责任,但这与诈骗行为有本质区别。总之,正常的诈骗影视作品不算诈骗,关键在于是否有非法目的及实际欺诈行为。
二、认定的4个条件有哪些
认定诈骗罪需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第一,犯罪主体。诈骗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第二,主观方面。主观上须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行为人通过欺骗手段意图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
第三,犯罪客体。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犯罪行为使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丧失对财物的合法控制与支配。
第四,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欺诈手段包括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使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行为人由此取得财物,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数额较大的标准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但一般需达到当地规定的入罪数额方可认定构成诈骗罪。只有同时具备这四个条件,才能认定构成诈骗罪。
三、诈骗没被骗到算诈骗吗
诈骗没被骗到也可能构成诈骗。诈骗犯罪是行为犯,只要实施了诈骗行为,即便被害人未实际遭受财产损失,也可能涉嫌诈骗罪。
判断是否构成诈骗,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使用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使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作出财产处分行为。即便最终因各种原因被害人没有被骗到,如及时识破骗局、诈骗行为被中途阻止等,只要符合上述要件,依然构成诈骗犯罪。
例如,行为人编造虚假项目诱骗他人投资,被害人因察觉异样未投入资金,这种情况下,行为人的行为已具备诈骗的主客观要素,构成诈骗未遂。对于未遂犯,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所以,不能仅以是否骗到钱财来判断是否构成诈骗。
以上是关于诈骗影视作品算诈骗吗的相关回答,若对问题还有疑问,可快速咨询律师,合飞律师精选优质律师,三重认证保护,请放心咨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