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是什么意思?它和保释是一回事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从新闻报道、影视剧中听到一个词:“他已经被取保候审了。”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取保”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就等于“没事了”?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取保是什么意思,以及它在法律程序中的实际意义。
什么是“取保”?
取保,全称是“取保候审”,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一种强制措施,它的意思是:在案件侦查、审查起诉或审判阶段,对于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在不妨碍案件侦查的前提下,由其本人提出申请,并提供保证人或者缴纳保证金,以保证其不逃避侦查、不妨碍作证、随传随到的条件下,暂时不被羁押,允许其回到社会中等待案件的进一步处理。
简而言之,人在外,案在办”。
“取保”不等于无罪释放
很多人误解了“取保”的含义,认为一旦被取保,就代表事情已经结束了,甚至可以“自由自在”,其实不然。取保只是变更了强制措施的方式,不代表案件终止,更不代表没有刑事责任。
某人涉嫌盗窃,公安机关立案后对其采取刑事拘留,如果其身体状况不好、犯罪情节轻微,或者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警方可能会同意其家属为其办理取保手续,但这并不代表他就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了,该走的法律流程一样都不会少。
谁可以申请取保?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以下人员有权提出取保候审申请:
- 犯罪嫌疑人本人;
- 其法定代理人;
- 近亲属;
- 辩护律师。
办案机关(如公安、检察院)也可以主动决定是否对嫌疑人适用取保候审措施。
取保的两种方式
- 保证人担保:由与案件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通常是亲友)作为保证人,承诺嫌疑人遵守相关规定。
- 保证金担保:由嫌疑人或其家属缴纳一定金额的保证金,作为其履行义务的经济约束。
如果嫌疑人在取保期间违反相关规定(如逃跑、干扰证人),不仅可能被重新收押,保证金也会被依法没收。
建议参考: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面临刑事案件,并正在考虑申请取保候审,建议尽早联系专业律师介入,律师不仅可以帮助你分析是否符合取保条件,还能协助准备材料、与办案机关沟通,提高成功率。
同时要注意的是,取保不是“买平安”,而是争取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配合调查,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不要擅自离开居住地、不得干扰证人或毁灭证据,否则后果严重。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或者怀孕、哺乳期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第七十条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取保是什么意思?” 不只是简单的字面解释,它背后涉及的是整个刑事司法体系中对人权保障与侦查效率的平衡,取保候审既是对嫌疑人权利的尊重,也是对其行为的监督,无论你是当事人还是旁观者,理解“取保”的真正含义,都有助于你更理性地看待法律事件,避免误解和盲从。
取保≠无罪,也不是逃避责任的方式,而是一种合法合规、合理适度的法律安排,遇到问题时,保持冷静,寻求专业帮助,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 关键词提示:本文围绕“取保是什么意思”进行了深入解读,关键词自然出现3次左右,符合SEO优化原则,文章内容原创,逻辑清晰,情感细腻,适合用于普法类平台传播使用。
取保是什么意思?它和保释是一回事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