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典人是什么意思?一篇文章彻底搞懂这个法律术语的真正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偶尔会听到“承典人”这个词,尤其是在涉及房产交易、土地流转或者传统典当关系时,但很多人可能对“承典人”的具体定义和法律地位并不清楚。承典人是什么意思呢?
承典人是指在接受典权转让过程中获得典权的人,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概念,我们需要先了解“典权”制度。
什么是典权?
典权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物权形式,常见于土地或房屋的交易中,通俗地说,就是出典人将不动产(如房屋)交给他人使用收益,以换取一定的典金,在约定的期限内,出典人有权赎回该财产;若未按时赎回,则承典人可以继续占有并使用该财产。
承典人的角色与权利
当原典权人将典权转让给第三人时,这个第三人就被称为“承典人”,甲把房子出典给乙,后来乙又将典权转让给了丙,那么丙就是这起典权关系中的承典人。
承典人的主要权利包括:
- 合法占有和使用典物的权利;
- 在典期届满前拒绝出典人回赎的请求(如有特别约定);
- 在出典人不履行回赎义务时取得典物所有权(部分地区适用);
- 要求出典人履行相关附随义务,如交付必要证件等。
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承典人也必须承担保管、合理使用典物的责任,不得擅自处分或损坏典物。
承典人与买受人的区别
很多人容易混淆“承典人”与“买受人”,其实两者有本质不同:
- 买受人是通过买卖合同取得物的所有权,支付的是购买价款,取得的是完全的所有权。
- 承典人则是基于典契取得使用权与优先购买权,支付的是典金,并不立即获得所有权。
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农村或传统习俗保留较好的地方,“典当”仍被视为一种过渡性的财产处理方式。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面临与典权相关的事务,比如继承祖屋、处理老宅产权,或者在进行房地产交易时遇到“承典人”问题,建议你:
✅ 明确典契内容,确认是否有转典条款;
✅ 查阅原始契约及登记记录,判断典权是否已过期;
✅ 若涉及纠纷,及时咨询专业律师,避免权益受损;
✅ 在签订任何与典权有关的协议前,务必核实对方身份及权限。
相关法条参考
虽然我国《民法典》中并未明确设置“典权”章节,但在部分司法解释和地方性法规中仍有体现。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20条规定:
“在房屋出典期间或者典期届满时,出典人要求回赎的,一般应予准许,出典人未按期回赎的,视为放弃回赎权。”
🔹《物权法》(现已被《民法典》替代)也曾对类似用益物权作出规定。
部分省份如福建、广东等地的地方条例仍保留了典权制度的具体适用规则。
承典人是什么意思?一句话总结:就是在典权转让过程中继受典权的那个人,他既不是真正的所有权人,也不是简单的租客,而是在特定条件下拥有使用、收益甚至最终取得典物权利的一方。
随着现代法治体系的发展,典权制度在城市中逐渐淡化,但在农村、家族传承等领域仍具有现实意义,了解“承典人”的法律地位,对于维护自身财产权益、避免历史遗留纠纷至关重要。
如果你正在处理此类问题,不妨从源头入手,查清典权归属、时间效力以及是否存在转典行为,必要时寻求专业法律支持,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承典人是什么意思?一篇文章彻底搞懂这个法律术语的真正含义,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