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的是什么—我们真的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脱口而出一句话:“你指的什么?”或是“这指的是什么?”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内含着复杂的语义逻辑和交流意图,尤其在法律、教育和商业沟通中,“指的是什么”这一短语不仅仅是一个询问句式,更是一种准确提取信息、明确表达意图的关键工具。
很多人以为这个问题只是为了确认对方的意思,殊不知,在很多场合下,未对“指的是什么”进行清晰界定,会导致误解、纠纷甚至法律责任的产生,比如在合同签订时,双方如果对某一术语的定义存在模糊认识,就可能埋下隐患;再比如在法庭质证阶段,法官常常会要求:“请说明你所指的事实依据是什么?”这时候,“指的是什么”就成了一个精准厘清事实的重要提问。
特别是在法律文书写作中,律师必须清楚地知道客户的诉求到底“指的是什么”,是金钱赔偿?还是行为履行?或者是某种精神补偿?每一个细微差别的背后,都关系到法律适用的选择与诉讼策略的设计。
在法律条文解读过程中,也需要反复追问:“该条款所述‘不当得利’具体指的什么?”这种专业性的追问,有助于避免机械适用法律,真正做到法理与案情相结合。
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指的是什么”并非简单的语言重复,而是一种思维训练,是对问题本质的深入挖掘,它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准核心要点,提升沟通效率,降低理解误差。
建议参考:
如果你在工作中常遇到概念不清、表述模糊的情况,不妨尝试以下方法来更好地理解“指的是什么”:
- 多问一句:不要怕显得“不懂”,在接收任务或阅读文件时,主动提出:“您说的这个术语,具体指的什么?”
- 用例子说明:当别人描述不清楚时,可以请求举例说明,这样能更快抓住重点。
- 书面确认:在法律事务或商务合作中,尽量将各方的理解转化为书面形式,以减少歧义。
- 关键词复述:用自己的话复述对方的核心观点,确认彼此理解一致。
这些小技巧不仅能在职场中提升你的专业度,也能在生活中让你的沟通更加高效。
相关法条参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六条: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六条: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对已尽合理提示及说明义务承担举证责任。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当事人之间没有书面合同,一方以送货单、收货单、结算单、发票等主张存在买卖合同关系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以及其他相关证据,对买卖合同是否成立作出认定。
“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并不肤浅,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在面对信息时的思考深度,也是沟通中的关键步骤,无论是在法律实务中,还是日常交流里,理解和讲清楚“指的是什么”,都是确保信息传递无误的前提,只有当我们真正明白了“所指为何物”,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回应,下次当你听到这个问题时,不妨停下脚步,认真思考一下——对方究竟在说什么,他/她真正的意思是……?
指的是什么——我们真的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