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饰隐瞒犯罪中产生的收益是获利吗
一、掩饰隐瞒犯罪中产生的收益是获利吗
根据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对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行为,将以一个独立犯罪予以处罚,具体量刑标准则主要考虑所掩饰、隐瞒的犯罪所得金额以及所带来的收益数值。
以相关为基础,我国在处理此类案件时,主要运用以下几项判断标准:首先,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价值需达到人民币3000元至1万元;其次,在过去一年之内,因已被证实存在帮助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收益的行为而曾受到的人员,如再次犯案,其量刑标准将更为严苛;再者,掩饰、隐瞒的犯罪所得如果属于特定性质或者对象,例如电力设备、交通设施、广播电视设施、公共电信设施、军事设施,亦或是救灾、抢险、防汛、优待、扶贫、、救济款物,将会面临更严峻的后果。
除上述三种情况外,法院还会考虑犯罪行为是否导致上游犯罪无法及时侦破,进而引发公私财产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以及是否严重妨碍司法机关对上游犯罪的追查力度。
实施了其他类型的掩盖、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行为,若直接阻碍或影响到司法机关对上游犯罪进行深度调查和追究,那么,这样的行为同样具备被判罪论罚的严重性。
关于如何判定行为人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曾明确指出,可以从多个方面加以考量。
例如,行为人是否在经由监管部门通知后仍继续进行不当行为;接受举报后未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的事实;交易价格或方式明显与市场常规不同;提供专门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软件程序、工具或其他技术支援、帮助;频繁采取隐匿上网、加密通讯、销毁数据等非法手段或假冒虚拟身份,企图逃避监管或规避调查;为他人逃避监管或规避调查提供技术支持或帮助等积极行为等等。
以上都可能构成行为人明显知情甚至有意识地参与或者协助犯罪的重要证据,然而这些证据必须充分,否则不能做出行为人明知的认定。
《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
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或者,并处或者单处;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隐瞒掩饰犯罪所得影响子女吗
在刑事犯罪历史中拥有记录的个人,将会对其直系后代未来的政治审核带来显著的不良影响。
这种记录所留下的痕迹,极有可能对他们在公务员选拔、义务、各类银行业务、国家企业、公立机构、军校以及警察学校等方面的政治审核产生深重影响。
有过刑事案件经历的公民,将不能从事以下九大类职业:
1、审判工作中的法官职位;
2、公众参与法院审判时担任陪审员的角色;
3、行使检察职能的检察官职务;
4、政 府公务人员;
5、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律师;
6、为被告人进行辩护的辩护律师;
7、从事专门工作的司法鉴定人;
8、承担公正性行为的公证员;
9、维护社会安全的警察职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