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发布他人信息侵犯什么罪
一、在网上发布他人信息侵犯什么罪
倘若在互联网平台上肆意散布他人的个人隐私资料,涉及严重情节者将有可能构成诽谤罪名,依法应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限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等刑事惩罚。
以暴力手段或其它非法途径进行公开的侮辱行为或是恶意编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者也将面临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限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等法律制裁。
若犯罪行为仅限于私人领域且未对社会秩序及国家利益产生重大影响,则仅需受害人提出控告方可追究责任,否则将不予受理。
若受害人向人民提起诉讼,但由于提供证据存在困难,人民法院有权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必要的协助支持。
对于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诽谤他人的行为,如果符合以下任意一种情况,都应当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46条第一款所规定的“情节严重”:
(1)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累计超过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
(2)导致受害人或其近亲属出现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
(3)在过去两年内曾经因为诽谤行为受到过,之后再次实施诽谤行为;
(4)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
【】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二、侵占公民信息罪的实证是什么
通常来说,该罪行属于自诉案件,因此您只需收集有力的证据,证明有人侵害到了您所认为的个人信息权益,便可正式起诉立案了。
所谓"公民个人信息",即指通过电子或其它形式记录下的那些可以独立或联合其它信息来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揭示其活动情况的各类关键信息,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名字、件号码、通信及通讯联系方式、居住地、账户密码、财务状况、行动轨迹等等。
首先,假设您的隐私被他人非法拍摄并上传至网络上,那么这种行为是否会构成犯罪呢?答案是肯定的。
隐私是每个人都希望保持私密性的个人事务,对于他人的隐私,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隐私必须具备合法性和保密性,虽然他人有权选择放弃自身的隐私,但我们却不能以此为由侵犯他人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的人格权编已经对隐私的定义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同时还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规定: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地址以及行踪信息等皆属于个人信息的范畴。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现行的刑法体系中并未设立专门针对个人隐私的,而是将其纳入到个人信息罪的范畴之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