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扣划是什么意思
强制扣划是指司法机关或有权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强制将被执行人或相关人员的财产从其账户等中扣除并划转到指定账户的一种执行措施。
强制扣划在法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当一方在法律程序中被判定需要履行特定的金钱给付义务,如支付债务、损失等,但该方未能主动履行时,相关机关就可能采取强制扣划的手段。
这种措施的实施主体一般是法院等司法机关。法院根据生效的法律文书,如判决书、裁定书等,依法行使执行权。强制扣划的对象主要是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工资收入、股权、债券等具有财产价值的权益。
在执行强制扣划时,必须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执行机关需要进行调查和核实,确定被执行人可供扣划的财产范围和具体情况。依法向相关金融机构或单位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其配合执行扣划操作。
强制扣划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法律判决得到有效执行。它是一种具有强制力的执行手段,能够对被执行人形成有力的约束和督促,促使其履行义务。同时,这也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保障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总之,强制扣划是法律执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实现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八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