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造谣怎么对待犯罪
一、网络造谣怎么对待犯罪
网络造谣构成犯罪的,需依据相关法律规定严肃处理。根据规定,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对于网络造谣犯罪,首先,要及时固定证据。包括造谣的内容、传播范围、造成的影响等相关材料,比如网络截图、链接、聊天记录等,以便后续作为指控犯罪的有力支撑。其次,公安机关会依法进行立案侦查,通过技术手段追踪造谣者身份、查明造谣动机及传播路径等。再者,检察机关会对案件进行审查起诉,依据证据和法律判断是否提起。最后,一旦成立,法院将根据犯罪情节量刑,可能判处、或者等刑罚,并可附加。
同时,被害人因网络造谣遭受损失的,有权依法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造谣者赔偿经济损失等。公众也应提高法律意识,不参与、不传播谣言,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二、网络造谣算犯罪分子吗
网络造谣是否构成犯罪需视具体情况而定。若网络造谣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犯罪。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诽谤他人行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情节严重”,以定罪处罚。
但如果网络造谣情节较轻,未达到上述严重程度,则不构成犯罪,可依据等给予,如罚款、拘留等。总之,网络造谣不一定都是犯罪分子,要依据其具体行为的性质、情节及危害后果等来综合判定是否构成犯罪。
三、被犯罪分子造谣怎么办
若被犯罪分子造谣,可采取以下措施维护自身权益。首先,及时收集、固定造谣的相关证据,比如谣言的传播载体、传播范围、造成的影响等。可通过截屏、录像、保存网页等方式留存证据。
其次,与造谣者沟通,要求其停止造谣行为并消除影响。若对方拒绝,可考虑向公安机关报案。根据法,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再者,若因造谣行为导致自身名誉受损、遭受精神痛苦等,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造谣者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在诉讼过程中,依据规定,遵循法定程序进行举证、质证等活动,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总之,面对犯罪分子造谣,要冷静应对,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清白与权益。
以上是关于网络造谣怎么对待犯罪的相关回答,若您有相似法律问题,细节、证据不同,答案也会不同,建议咨询律师,仅需3~15分钟获得专业解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