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钱2千万量刑多少钱
一、洗钱2千万量刑多少钱
关于洗钱所涉及的量刑标准,详细情况如下:首先,对于个人采取犯罪行为者,应依法剥夺他在犯罪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收益及相关收益,同时判处最高五年或最低一年的有期徒刑。
此外还需视犯罪情节予以相应的罚款,罚款金额在其洗钱金额的5%至20%之间;对于犯罪行为特别恶劣的个人,则会被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罚款金额也将在洗钱金额的5%至20%之间。
如果是单位进行了洗钱行为,那么该单位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包括罚款以及对其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刑事处罚。
这些人可能会面临最高五年或最低一年的有期徒刑,罚款金额同样在洗钱金额的5%至20%之间。
最后,是指明知是由、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等各种犯罪行为所产生的收益,为了掩盖、隐瞒这些收益的来源和性质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
明知是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为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没收实施以上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洗钱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洗钱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金:
(一)提供资金账户的;
(二)协助将财产转换为现金、金融票据、有价证券的;
(三)通过转账或者其他结算方式协助资金转移的;
(四)协助将资金汇往境外的;
(五)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最高人民关于审理洗钱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的明知,应当结合被告人的认知能力,接触他人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情况,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种类、数额,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转换、转移方式以及被告人的供述等主、客观因素进行认定。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明知系犯罪所得及其收益,但有证据证明确实不知道的除外:
(1)知道他人从事犯罪活动,协助转换或者转移财物的;
(2)没有正当理由,通过非法途径协助转换或者转移财物的;
(3)没有正当理由,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收购财物的;
(4)没有正当理由,协助转换或者转移财物,收取明显高于市场的手续费的;
(5)没有正当理由,协助他人将巨额现金散存于多个银行账户或者在不同银行账户之间频繁划转的;
(6)协助近亲属或者其他关系密切的人转换或者转移与其职业或者财产状况明显不符的财物的;
(7)其他可以认定行为人明知的情形。
二、洗钱200万量刑多久判
要是你把200万洗白成看起来合法的收入,那就麻烦大了,因为这涉嫌了犯罪——洗钱罪。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面临最高长达十年的牢狱之灾,外加你所洗钱的金额的5%到20%的罚款。
洗钱这样的犯罪行为,其实就是一些更高级别的犯罪活动的背后推手,所以,如果你被抓到了,警察们就会顺藤摸瓜,找到你的上游犯罪。
而这些上游犯罪,通常包括贩卖毒品、黑帮团伙、走私、贪污、破坏财务管理秩序、金融诈骗等等各种各样的犯罪活动。
洗钱,其实就是为这些犯罪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也给它们披上了一层看似合法的外衣,对我们的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如果你被发现犯了洗钱罪,那么你可能会被判处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拘役,并且还得支付你所洗钱的金额的5%到20%作为罚款;如果情节特别严重的话,你可能会被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且还得支付你所洗钱的金额的5%到20%作为罚款。
三、被骗洗钱10万怎么判
如若涉及清洗十万元资金,那么便可能构成洗钱罪。
同时,为了确保对犯罪所得的彻底追缴及防止其再次产生利润,法院通常会依法没收实施此类犯罪所获得的全部收益及其衍生收益。
对于此类案件,法院将依据洗钱行为的情节轻重以及涉案金额大小,来决定相应的刑事处罚措施。
具体而言,法院可能会做出以下判决:
1.没收实施上述犯罪行为所获取的全部收益及其衍生收益,并对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同时还需处以洗钱金额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二十之间的罚金;
2.如果情节较为严重,法院则可能会判处犯罪嫌疑人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以洗钱金额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二十之间的罚金。
在洗钱罪中,行为人的主观心态必须是故意的,也就是说他们应当明确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在为犯罪违法所得进行掩盖、隐瞒其来源和性质,并且是出于某种利益目的而故意实施的,且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达到预期效果。
以上是关于洗钱2千万量刑多少钱的相关回答,若对问题还有疑问,可快速咨询律师,合飞律师精选优质律师,三重认证保护,请放心咨询。
米律来源链接:https://www.237fa.com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