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法百科 > 正文内容

购买假币罪既遂的刑法裁量规定

合飞律师1个月前 (04-01)普法百科2

一、购买假币罪既遂的刑法裁量规定

1、购买假币罪既遂的刑法裁量规定为:犯此罪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总面额在四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属于“数额较大”;总面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属于“数额巨大”。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 出售、购买伪造的货币或者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运输,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

二、了假币构成既遂吗

盗窃假币的,由于假币实际无价值属于对象不能犯的未遂,不是既遂。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它问题可以点击下方按钮咨询,或者到米律网咨询专业律师。

文书推荐: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hefeilaws.com/hf/540840.html

购买假币罪既遂的刑法裁量规定的相关文章

购买假币罪的刑法裁量规定

一、购买假币罪的刑法裁量规定 1、购买假币罪的刑法裁量规定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或者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并处罚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或者无期徒,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第一款,出售、购买伪造或者明知是伪造而...

持有、使用假币罪既遂的刑法裁量规定

一、持有、使用假币罪既遂的刑法裁量规定 1、刑法对使用假币罪既遂的处罚规定是数额较大,处三年以下有期徒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 2、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二条,明知是伪造而持有、使用,数额较大,处三年...

购买运输假币罪的刑法裁量规定有哪些

一、购买运输假币罪的刑法裁量规定有哪些 1、购买伪造或者明知是伪造而运输,数额较大,处三年以下有期徒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本属于行为犯,并不要求有特结果发生,只要行为人将出售、购买或者...

行政枉法裁罪既遂的刑法裁量规定

一、行政枉法裁罪既遂的刑法裁量规定 1、行政枉法裁罪既遂的刑法裁量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是指犯主体为从事审判活动审判人员,在审判活动中作故意枉法裁的罪行。民事、行政枉法裁罪的主体是从事民事、行政审判活动审判人员。 2、律依据...

爆炸罪既遂的刑法裁量规定

一、爆炸罪既遂的刑法裁量规定 1、爆炸罪既遂的刑法裁量规定为: (1)行为人犯此,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 (2)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处十年以上有期徒、无期徒或者死。 2、律依据:《刑法》 第一百一十四条 放火、决水、爆炸、投放毒...

战时逃避服役罪既遂的刑法裁量规定是什么

一、战时逃避服役罪既遂的刑法裁量规定是什么 1、战时逃避服役罪既遂的刑法裁量规定是:犯本罪的,情节严重,处二年以下有期徒或者拘役。,是指战时部门向公民发出应征服役通知,公民拒绝或者逃避兵役部门应征,情节严重情形。本侵犯直接客体是兵役管理活动。我国宪法规定,依服兵役,是每个公民光荣义...

挪用公款罪既遂的刑法裁量规定

一、挪用公款罪既遂的刑法裁量规定 1、挪用公款罪既遂的刑法裁量规定如下:犯此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或者拘役;情节严重,处五年以上有期徒;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处十年以上有期徒或者无期徒;挪用特物归个人使用,从重处罚。 2、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八十四条 国家工...

洗钱罪既遂的刑法裁量规定

一、洗钱罪既遂的刑法裁量规定 1、洗钱罪既遂的刑法裁量规定:一般处五年以下有期徒或者拘役;情节严重,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洗钱,指明知是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恐怖活动犯,走私犯,贪污贿赂犯等所得及其产生收益,而为其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行为。 2、律依据:《中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