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谋诈骗未遂怎么定罪的
一、预谋诈骗未遂怎么定罪的
预谋诈骗未遂同样以诈骗罪定罪,不过在量刑时会从轻或减轻处罚。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即便诈骗处于预谋且未遂状态,其行为本质仍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认定此类情况,首先需确认行为人存在诈骗故意,即主观上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意图。其次,要证实行为人已着手实施诈骗行为,虽未实际取得财物,但已为诈骗创造条件、实施准备动作。例如,准备了用于诈骗的工具、制定了详细诈骗计划等。
依据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或者,并处或者单处;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并处罚金或者。对于未遂犯,综合考虑犯罪行为的准备程度、对法益的侵害危险等因素,在上述法定刑幅度内从轻或减轻处罚。
二、可以在哪里报案
罪应向犯罪地的公安机关报案。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结果发生地。
犯罪行为发生地涵盖犯罪行为的实施地以及预备地、开始地、途经地、结束地等与犯罪行为有关的地点。犯罪结果发生地则包含犯罪对象被侵害地、犯罪所得的实际取得地、藏匿地、转移地、使用地、销售地等。
若由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也可向其居住地公安机关报案。犯罪嫌疑人居住地包括所在地、经常居住地。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户籍所在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住院就医的除外。
报案时,要准备好能证明合同诈骗事实的相关证据材料,如合同文本、交易记录、通信记录等,以利于公安机关及时了解案情,开展侦查工作。
三、诈骗如何不被认定诈骗
若想行为不被认定为诈骗,关键在于证明不存在诈骗的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
从主观方面,要证明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比如在交易或经济往来中,有真实履行约定的意图和行动,能够提供相关证据,像为履行合同而积极筹备资源、投入成本等证据,表明只是因客观原因导致暂时困难或未按预期完成,并非一开始就蓄意骗取财物。
从客观行为上,一是确保行为具有合法性与正当性。交易过程、资金流向等都符合正常商业规则和民事法律规范,有完整、清晰的书面合同、票据等记录,说明行为是基于真实的经济往来。二是不存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所提供的信息都是真实准确的,没有编造虚假身份、项目等误导他人交付财物。若被指控诈骗,应积极收集并向司法机关提供上述相关证据,以有力地反驳指控,证明自身行为不构成诈骗。
以上是关于预谋诈骗未遂怎么定罪的的相关回答,若对问题还有疑问,可快速咨询律师,米律精选优质律师,三重认证保护,请放心咨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