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正当防卫怎么处理
一、精神病人正当防卫怎么处理
在实施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正当防卫过程中,必须要遵守严谨的判断标准,那便是取决于精神病患的主观意图以及在其认知控制范围内的行为所产生的威胁程度。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精神病患者之所以无需承担刑事责任,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状态会引发各种认知、感知、思考、情绪或者智力等方面的障碍,使得他们失去了识别自身行为的性质、危害程度以及刑事违法性的能力,同时也丧失了控制自身行为的方式、方向以及强度的能力。
与此同时,精神病患者对于防卫者的防卫行为的动机、防卫能力,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力等方面,都无法进行准确的识别,更无法在此基础上控制自己的侵害行为,这便使得防卫者无法从心理层面上有效地制止精神病患者的侵害行为,进而实现防卫的最终目标,反而极易导致双方均受到严重伤害的不良后果。
尽管精神病患者确实实施了客观存在的危害行为,但是他们在主观上并未产生犯罪的故意;
正当防卫行为则属于防卫者的认知和意志行为,尽管其具有合法的目的,但是从客观角度来看,正当防卫往往表现为积极主动地对抗非法侵害者,阻止非法侵害行为的持续进行,也就是说,正当防卫在许多情况下具有明显的主动性和破坏性特征。
正当防卫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其惩罚邪恶、弘扬善良、打击邪恶势力、保护合法权益以及维护社会公正的功能上;
如果将有意识的主动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用于处理无意识和意志的侵害行为,那么这显然不符合正当防卫行为的合理性原则,也违背了人道主义的基本精神。
《》第181条
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民法中的正当防卫与的正当防卫是有所区别的,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是针对侵害人人身的正当反击,民法中的正当防卫是可以针对他人的财产反击的。刑法与民法对正当防卫确定的责任后果是不同的。
民法上正当防卫的类型有:
1、对他人行为的人身防卫。他人无端挑衅,甚至开始动手伤人时,可以采取必要的防卫措施。
2、对占有物品的防卫。他人要锯掉占有人的枣树,占有人可以采取排除妨碍的方式保护枣树。
3、对他人滥用权利的防卫。民事生活是有序的,当民事行为多变且暂时没有约束性条款时,不规则的侵害是难以预料的,防卫人的自力救济是一种正当的方式。
二、正当防卫必须满足哪些条件
1.出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或自身及他人权益免遭非法伤害的动机。
2.须存在不法侵害行为。
“不法侵害”特指不受法律允许的行为,含犯罪与违法行为。
3.需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中采取行动。
正当防卫旨在阻止不法侵害,防止危害后果,故不法侵害应处于进行状态,非未开始、已结束或自动终止。
否则,构成,需负刑事责任。
4.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身。
防卫行为不得对无辜第三方(如亲属)造成伤害。
5.不得明显超出必要限度并造成严重损害。
三、正当防卫概念和成立条件分别是什么
正当防卫,系法律术语,指针对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行为之人,实施旨在制止该种违法行为,同时给违法者带来实质性伤害之行为。
此类行为应符合以下三个基本要件:
1.正当防卫之针对对象,必须明确无误地指向正在实施非法侵害行为之人;
2.正当防卫行为实施之时,违法行为必须处于持续进行之中;
3.正当防卫之手段及程度,不得超出必要限度,以致造成重大损害。
以上是关于精神病人正当防卫怎么处理的相关回答,若对问题还有疑问,可快速咨询律师,米律精选优质律师,三重认证保护,请放心咨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