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法百科 > 正文内容

交通肇事逃逸的案例进行分析

合飞律师1个月前 (03-24)普法百科2

案情介绍:1997年修订第一百三十三条对的犯罪行为增加了因逃逸致人死亡情节的规定,提高了其法定性的幅度,为司法机关严惩这种犯罪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立法忽视了逃逸行为的复杂情况,尤其是行为主观罪过的复杂性,不加区别地均规定为量刑的加重情节,由此导致了对第一百三十三条“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外延界定存在不同的理解,对逃逸致人死亡可能构成不作为杀人的范围之限定也缺乏充分的理论论证。本文试对上述问题加以探讨。

一、“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范围辨析

目前刑法理论界对“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加重情节具体包含哪些情形存在重大分歧。有的学者主张,“因逃逸致人死亡”应仅限于过失致人死亡,即事实上发生了两次:已经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又发生交通事故,显然,刑法对同种数罪规定了一个法定刑。如果在逃逸过程中对致人死亡持故意,则成立另一独立的犯罪,不能适用上述规定以一罪论处,而应实行。[1]对于第一次肇事后逃跑过程中再次肇事的,有的学者认为行为人主观罪过既可能是过失也可能是故意,但认为既可由过失也可由间接故意构成,因而在这种情况下仍应以交通肇事罪定性。[2]还有的学者认为,这里的“因逃逸致人死亡”既包括过失致人死亡,也包括间接故意致人死亡,但不包括直接故意致人死亡。

笔者认为,对于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理解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逃逸与死亡结果关系的因果性。即受害者的死亡与肇事者的逃逸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换言之,受害者的死亡是由肇事者的逃逸所导致的。如果受害者的死亡结果超出了行为人业已制造的危险结果的范围,则这一死亡结果客观上不能归责于交通肇事者,但要令其对肇事的普通结果负刑事责任。

这样,下述两种情况就不应在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之列:其一,行为人肇事致他人重伤而逃逸,被撞者被他人送至医院抢救,但由于医生的玩忽职守出现致使该被撞者死亡,或者抢救期间因医院失火或其他意外事件导致其死亡,或者被送医院抢救途中再次发生交通事故而被其他肇事者撞死。其二,行为人肇事致他人重伤后为逃避罪责而杀人灭口,之后逃逸的,这种情况下,受害者的死亡结果并非在行为人制造的肇事危险范围内所实现,而是在行为人另外制造的危险范围内实现的,即是由行为人实施了另一个单独的行为所造成的,行为人应当构成交通肇事罪和两罪。

另外,根据因果关系的序列性即因在前果在后,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应当是逃逸行为在先而死亡结果在后。如果是行为人交通肇事当场致受害人死亡而后逃逸的,这种情况下受害人的死亡与行为人的逃逸并无因果关系,即使肇事者主观上认为受害者仅是重伤未死而逃逸的,由于在客观上受害者已经死亡或者已经重伤且濒临死亡,即便及时抢救也无法避免死亡,因而行为人的不作为与受害者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这种情况下对肇事者仍应定交通肇事罪一罪。

2.定性的纯粹性。即只有在逃逸致人死亡情形中仅以交通肇事罪定性的才属该规定之列,如果最终以他罪或以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定性的,则应当排除在该规定之外。这样,只有下述情形方属本规定之列: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再次肇事而过失致其他人死亡的;行为人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而致被撞者未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最终以交通肇事罪一罪定罪的。

至于行为人第一次肇事后逃逸过程中再次肇事,并且主观罪过已由过失转化为故意的,不在此列。笔者不赞同交通肇事罪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的观点,认为这种情形应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另外,行为人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而构成不作为的间接故意杀人罪的情形亦不在本规定之列。关于如何划分逃逸致人死亡中构成不作为的间接故意杀人罪与仅构成交通肇事罪的界限,以及怎样确定再次逃逸过程中行为人的主观罪过问题,将在下文分别详细探讨。

此外,构成逃逸致人死亡,要求行为人主观上认识到已经发生了交通肇事撞了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逃逸,如果其并不知道已撞了人而继续前行,则不能说是一种逃逸行为,当然并不要求其确切认识到已经致伤他人还是致死他人。

二、关于逃逸致人死亡中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研讨

目前,我国刑法理论界在分析交通肇事罪的特征时,大都主张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详细列举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几种具体情形,主张分别予以不同的定性与处理。可以说,对这些情形的列举基本上比较周全,在定性与处理上基本妥当,其中就有成立不作为故意杀人的情形。但仔细考察,不难发现,学者们关于上述问题的分析均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即只指出现象而无理论上的论证;或者仅依行为人主观上对受害者死亡的放任态度,以及由行为人先行的交通肇事行为所引起的作为义务,将其不作为视之为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这将导致理论根基上的错误,因为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根据在于其行为符合,不作为犯罪亦有其特定的犯罪构成,也是主客观的统一。这种仅凭行为人主观方面恶的动机来弥补客观方面论证的不足的方法是危险的,它极易导致出入人罪,使一些本不该以故意杀人罪定罪的案件不恰当地以故意杀人罪处理。

(一)在逃逸致人死亡案件中交通肇事的先行行为能否引起作为义务

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界通行的观点,构成不作为犯罪的前提是行为人具有作为的义务,而产生作为义务的根据(来源)大致有四种情况:

(1)法律明文规定的作为义务;

(2)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义务;

(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4)先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hefeilaws.com/hf/477298.html

交通肇事逃逸的案例进行分析的相关文章

离婚案件分析怎么写?,离婚案件分析指南,直接表明文章是关于离婚案件分析的指导。,解密离婚案件分析,解密一词能吸引读者的好奇心。,离婚案件分析技巧,突出文章重点是分享分析技巧。,离婚案件分析要点,简洁明了,指出文章将涵盖要点。,如何撰写离婚案件分析,针对读者需求,提供具体的写作方法。,你可以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和风格,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标题。如果你还有其他要求,请随时告诉我。

离婚分析怎么写?,离婚分析指南,直接表明文章是关于离婚分析的指导。,解密离婚分析,解密一词能吸引读者好奇心。,离婚分析技巧,突出文章重点是分析技巧。,离婚分析要点,简洁明了,指出文章将涵盖要点。,如何撰写离婚分析,针对读者需求,提供具体写作方法。,你可以根据文章具体内容和风格,选择一个最合适标题。如果你还有其他要求,请随时告诉我。

1、了解件背景:包括双方基本情况、婚姻状况、财产状况等。2、分析证据:对双方提供证据进行分析,判断证据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3、确定争议焦点:根据证据和法律规定,确定件中争议焦点。4、提出法律意见:根据争议焦点和法律规定,提出自己法律意见和建议。5、撰写分析报告:将上述内容整理成一份...

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及处罚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无论我们是在购物、出、学习还是工作中,都是离不开法律知识,我们应该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好自己合法权益。如果您生活正面临着与肇事被打逃逸怎么处理,对交通肇事逃逸怎么处罚?相关问题而无法解决话,那么可以从本文内容中来寻找答。 本篇文章目录一览: 1、...

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

当前社会中,在就业、出、购物等各种情形时,都是可能会遇到一些法律权益被他人侵害等一系列法律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多学习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这样在面对这些法律问题时我们就可以过法律方式来维权了。在本文内容中我们对交通逃逸责任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的表现进行了解答,希望能解答您问题。 本篇文章目...

交通肇事逃逸的有哪些认定条件,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是怎样

主观要素,客观要素,空间要素是认定肇事逃逸行为必不可少条件,肇事逃逸有两种处罚意见,一种是政处罚,另一种是刑处罚,前者适用于不构成刑犯罪情况,而后者需要对为人判3~7年有期徒刑。 本篇文章目录一览: 1、 2、 3、 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及处理意见是什么 发生交通...

交通肇事逃逸的司法解释,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及处罚

交通肇事逃逸造成受害人死亡,对犯罪嫌疑人判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只要有证据证明受害人是因为驾驶员的逃逸才去世,量刑都不会低于7年有期徒刑,而且,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还可以依法吊销驾驶证,出现这种情况对驾驶员是要终身禁驾。 本篇文章目录一览: 1、 2、 3、 交通肇事逃逸...

属于交通肇事逃逸的行为有哪些,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总结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人驾车或弃车故现场;2.交通事故当人认为自己对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故现场;3.交通事故当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后不履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故现场后又返回等。 本篇文章目录一览: 1、 2、 3、 哪些为认...

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驾车逃逸肇事逃逸的区别

是有一定区别交通逃逸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之后,为了避法律责任而跑;而肇事逃逸是当人认定自己没有责任而选择弃车离开故现场,或者是离开之后又返回情形。 本篇文章目录一览: 1、 2、 3、 交通逃逸肇事逃逸有区别吗 交通事逃逸肇事逃逸有一定区别。具体如下...

电动车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标准,电动车有肇事逃逸的规定吗

电动车肇事逃逸的处罚是对此进行15日的行政拘留,同时罚款200元到2000元。因为根据法律当中规定,如果是驾驶电动车发生了交通事故,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构成刑犯罪,所以就是按照政方面规定来处罚。 本篇文章目录一览: 1、 2、 3、 电动车肇事逃逸的处罚是怎样? 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