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被判刑了还用还钱吗
一、诈骗被判刑了还用还钱吗
诈骗被判刑后仍需还钱。
从法律层面讲,刑事责任与民事赔偿责任是相互独立的。刑事判决是对犯罪行为的惩处,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尊严;而还钱属于民事赔偿范畴,是对被害人财产损失的弥补。
即便诈骗者因犯罪被判处刑罚,其对被害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仍有责任赔偿。若诈骗者有能力偿还却拒不偿还,被害人可以通过附带或者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要求诈骗者返还被骗财物及赔偿相应损失。法院在判决生效后,会依法强制执行诈骗者的财产用于履行赔偿义务。
若诈骗者确实没有财产可供执行,法院可能会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但这并不意味着债务的免除。一旦发现诈骗者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被害人可以随时申请恢复执行。所以,诈骗被判刑后还钱的责任不能免除。
二、诈骗500元会承担什么后果
诈骗500元虽未达到的刑事立案标准(一般为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各地标准略有差异),但仍需承担相应后果。
从治安管理角度,依据《》,诈骗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所以诈骗500元可能面临治安拘留及罚款。
此外,民事层面,诈骗行为构成民事,受害者有权要求诈骗者返还500元诈骗所得,并可主张因该诈骗行为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赔偿,如因追款产生的合理交通、通讯费用等。若诈骗者拒绝返还,受害者可通过民事诉讼维护自身权益。
虽500元诈骗未达刑事犯罪程度,但任何诈骗行为都违反法律规定,都将受到法律制裁。
三、拿钱不涉及诈骗吗
拿钱不办事是否涉及诈骗,需从多方面判断。
首先,要看行为人的主观故意。若一开始就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让被害人交付钱财,之后根本不打算履行承诺办事,这种情况很可能构成诈骗。比如谎称能帮人安排工作,收取高额费用后却无任何行动且失联,就符合诈骗特征。
其次,考察是否有实际履行能力和行为。若行为人虽收取钱财,但有履行承诺事项的能力,且在一定时间内积极努力办事,只是因客观原因未能办成,一般不认定为诈骗,可能属于民事违约纠纷。例如承诺帮忙办理业务,收取费用后因政策调整等不可预见原因导致事情没办成,同时有积极沟通退款等行为,更倾向于民事范畴。
最后,综合交易习惯和具体情节。如果整个过程不符合正常办事流程和交易习惯,且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也会增加构成诈骗的可能性。总之,不能单纯依据拿钱不办事就认定诈骗,要全面分析各种因素来确定性质,民事违约可通过民事诉讼解决,构成诈骗则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上是关于诈骗被判刑了还用还钱吗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