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未取得谅解书怎么处理
一、未取得谅解书怎么处理
倘若尚有庭审之前的调解环节存在,建议当事人先行尝试通过调解解决纠纷。
如调解未果,当事人无法自愿出具谅解书,此时应尊重司法程序,将按照既定审判规则对案件作出公正裁决。
若致者有逃逸行为或其他严重违法情节,则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而对于因逃逸导致他人死亡的情形,刑期则可能长达七年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意外交通事故是吗
在分析和区分交通肇事罪与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事件时,关键在于判断行为人在主观方面是否存在过失。
若行为人在主观上确实存在过失,那么他可能会被判定为犯有交通肇事罪;
如果行为人因为不可预知的原因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那么他便没有任何罪责可言,因此也不能被认定为犯罪。
在确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在过失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依据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违规行为,就断定他在主观上必然存在过失,而是应该根据行为人对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是否具有预见义务以及是否具备相应的预见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举例来说,假设甲某在驾驶过程中行驶,并因此导致乙某不幸身亡。
后来经过调查证实,实际上乙某是有意撞击甲某的车辆,意图以此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此种情形之下,甲某对乙某的死亡结果完全无法预料到,因此他并不具备预见义务,所以从主观角度来看,甲某并不存在过失,自然也就无需对乙某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
对于甲某而言,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他超速驾车,就简单地认定他在主观上存在过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