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法百科 > 正文内容

肇事逃逸应受什么处罚

合飞律师1个月前 (03-22)普法百科3

一、应受什么处罚

若者在事故发生之后逃逸,并且相关行为已经构成了,那么他们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惩罚;倘若由于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则将会被处以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惩戒。

逃逸行为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具有重要意义。

当发生后,肇事者选择逃逸但尚未构成犯罪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权对其进行处罚,金额为二百元至两千元之间,同时还会被吊销机动车,并且终身无法再次获得机动车驾驶证。

机动车驾驶证核发地车辆管理所也会将该决定记录在全国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中,使其终身无法再获取机动车驾驶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处理肇事逃逸有什么影响

首先,按照法律规定,肇事者必须依据事故责任作出合理赔偿。

若因逃逸导致事故责任无法明确界定,那么逃逸方将被视为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

对于肇事逃逸行为,但未达到犯罪程度的情况,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权给予二百元至二千元不等的罚款处罚,同时可附加十五天的拘留措施。

最后,如果逃逸方在事故中负有主要或全部责任,并且造成一人以上重伤的严重后果,那么就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逃逸方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而如果因为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那么逃逸方将被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hefeilaws.com/hf/464282.html

肇事逃逸应受什么处罚的相关文章

交通逃逸应受什么

逃逸应受什么 交通逃逸应受,根据的规定,和刑事处罚规定。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1、逃逸的行政处罚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程序规定》的相关规定,发生交通故后逃逸的,如果尚未构成犯罪,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其以200元以上20...

司机肇事逃逸的司机应受什么处罚

一、司机肇事逃逸的司机应受什么处罚 司机交通肇事逃逸的,要依据肇事情况确定面临什么处罚,如果不构成犯罪的,给予吊销机动车、款的。构成犯罪的,追究刑责任,吊销驾驶证,终身禁驾。 二、相关法律规定 《》 第九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

肇事逃逸应受什么处罚

一、肇事逃逸应受什么处罚 若仅涉及轻微人身伤害,且财产损失微不足道,尚未达到犯罪标准的情况下,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惩戒,款金额从200元起至2000元止,可同时实行15日以内的行政拘留。 如在发生后实施逃逸行为,虽未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严重影响,但亦构成刑犯罪的,那依照规定将面临3年以上、...

有案底的人故意殴打他人应受什么处罚

法律解析: 有案底的人故意殴打他人应受处罚,需综合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包括殴打行为造成的伤害后果、案底的性质和时间等。一般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如拘留和款;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犯罪,到刑事处罚。 首先,对于有案底的人再次故意殴打他人的行为,处罚的程度和方式会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殴打行为造...

交通逃逸应受何种处罚

交通逃逸应受什么处罚 (一)责任认定重。按《》的规定:“当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使交通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当负全部责任。”在交通故中,肇事司机可能无责任或只有部分责任,但如果逃逸,导致交通故责任无法认定,司机就要负交通故的全部责任。 (二)损害赔偿重。按《》和...

肇事逃逸应什么处罚,肇事逃逸会怎样处罚规定

1、造成交通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由公安机关200元到2000元款,可以并15以下拘留;2、交通肇事逃逸的,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按照《刑法》第133条的规定,犯交通肇事罪,同时有逃逸行为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要是因逃逸行为致人死亡的话,7年以上有期徒刑。 本篇文章目录一览:...

处罚应受什么影响

一、处罚应受什么影响 帮罪犯躲过法律追究的罪行和帮助罪犯脱惩的罪行,这俩罪名不一样。乌克兰的那个罪名,判得相对轻松点;而后者嘛,就判得很严厉了。你要是觉得自己是在帮罪犯脱惩,那就是故意的。也就是说,你明明知道这个人是罪犯,而且还在被追捕中,但你还是给他通风报信或者提供帮助,目的就...

处罚应受什么

一、处罚应受什么脱法定责任罪,乃指在相关法例约束、法律诉讼或者行政分实施期间,当人通过多种手段掩盖其违法实,以期避法律制裁,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隐藏行踪、离现场、编造虚假证据、威胁证人和其他各类手段。这种行为极大地干扰了司法机构的正常运作流程,侵犯了法律的尊严与公正性,对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