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肇事逃逸能追责吗怎么处理
一、对方肇事逃逸能追责吗怎么处理
当你遭受交通事故,并且肇事车辆并未停车而是选择逃离现场时,请务必采取以下的步骤来追究责任:首先要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请务必及时通过专用紧急电话联系你所在地区的警方机构,详细地说明事故发生的具体地点、时间,并尽可能地回忆起关于肇事车辆的数额信息,例如型号、车身颜色、车牌号码等。
另外,请务必尽全力保护好事故现场: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维持事故现场的原状,避免对车辆或者现场环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坏,以方便警方进行后续的勘验工作。
请积极收集相关证据:利用手机等设备拍摄事故现场的照片,同时记录下车辆受损的状况。
还需要搜集任何可能存在的物理证据,比如车辆残骸、轮胎印记等等。
最后,请尝试寻找目击者,并获取他们的证言及联系方式:这些都将成为你追究责任的重要依据。
在完成以上步骤之后,请及时联系你的汽车保险:向他们报告事故的详细经过,并咨询有关理赔的流程。
如果你拥有无过错方保险(uninsuredmotoristcoverage)或者碰撞险的话,这将会大大提高你获得赔偿的机会。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考虑寻求:咨询专业的律师,了解自己在法律层面上的权益以及追究责任的可能性。
律师将会为你提供更加全面的建议,帮助你处理索赔事宜,甚至在找到逃逸者后,协助你提起相应的。
在整个过程中,请务必积极配合警方的调查工作:向警方提供你所掌握的全部信息,协助他们进行深入的调查。
警方有可能会借助监控录像、目击者证言以及其他有效线索来追踪肇事者。
最后,请持续关注警方的调查进度:保持与警方的沟通,了解案件的最新动态。
一旦肇事者被成功抓获,警方将会通知你接下来的法律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百零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二、对方肇事逃逸车辆定损怎么处理
紧急报警:在事故发生时务必立刻采取行动,拨打当地警方电话,详尽地描述事故情况,包括被撞车辆的车型、车牌号码、以及逃逸方向等关键信息。
事故现场勘查:在安全可行的前提下,利用手机拍照尽量多角度拍摄事故现场的照片,包括车辆受损的具体位置及周边环境,以备后续调查之用。
寻找目击:积极寻找目击证人,获取他们的证言并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后续调查取证。
与保险公司取得联系:在事故发生后,请尽快与您所投保的汽车保险公司取得联系,详细报告事故经过。
提供给保险公司所有与事故有关的信息,包括报警记录、目击者信息以及现场照片等。
保险公司定损:保险公司将会派遣专业的定损人员前往事故现场,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查,并评估损失程度。
定损人员会出具一份详尽的定损报告,这份报告将成为保险公司理赔的重要依据。
提交索赔资料:按照保险公司的要求,提交所需的索赔文件,例如事故报告、定损单、维修发票等。
维修车辆:在车辆定损完毕之后,您可以选择由保险公司指定的维修点进行修理,或者自行选择维修厂进行修复。
无论何种方式,都需要保存好所有的维修记录和发票。
赔偿支付:保险公司会根据定损报告和实际维修费用来支付相应的赔偿款。
但需注意的是,如果涉及到肇事逃逸行为,保险公司通常只会承担强制保险部分的赔偿责任,而的赔付则可能受到限制。
三、剐蹭肇事逃逸新规定怎么处理
务必迅速向警方报案:若不幸遭遇他人恶意撞击您的车辆而肇事者选择逃离现场的情形,请即刻拨打110或122寻求公安机关的援助,将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地点以及对方车辆的外貌特征,例如颜色、品牌型号、车牌号码等等情报提供给警方。
搜集证据:同时,在条件许可范围内尽量多地搜集现场证据,例如运用摄影器材注意对事故车损部位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准确捕捉,力求找到目睹该事故发生经过的证人等。
前往交警部门:依照警方的指引,尽快前往距离最近的交警大队进行报案,详细陈述事故的全过程并提交所搜集到的证据,积极配合警方展开调查工作。
申请视频侦查:在交警大队填写视频侦查申请表,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警方能够调阅周边监控录像,从而追踪到肇事逃逸车辆的踪迹。
等待调查结果:警方将会依据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入调查,一旦锁定了肇事逃逸车辆及其驾驶人员,将严格按照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并负责协调处理赔偿事宜。
处罚措施: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对于恶意撞击他人车辆并逃逸的行为,可能涉及的处罚措施包括但不仅限于罚款(金额为200元至2000元之间)、驾驶证记12分、暂时扣留或吊销驾驶证、拘留15天以下等。
若事故导致的后果极其严重,肇事者还可能面临更加严重的刑事指控。
以上是关于对方肇事逃逸能追责吗怎么处理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1对1深度沟通法律需求,3~15分钟获得解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