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后故意撞人怎么判
一、肇事逃逸后故意撞人怎么判
通常情况下,罪的法定最高刑期为三至七年不等,但最多可达十五年之久。
关于此,我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进行讨论:第一,行为人虽然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实施了逃逸行为,但是却履行了救助伤者的义务。
比如,某人在发生后,立刻拨打了急救电话,让医护人员前来救援,随后离开现场。
在这个例子里,尽管行为人构成了逃逸犯罪,但他并非存心要伤害他人。
他的行为更多地源于对法律责任的恐惧。
不过,由于他的逃逸行为,使得医护人员能够迅速赶到现场,挽救伤者的生命。
在判定责任时,应给予适当的宽容处理。
第二,行为人在逃逸之后,主动向警方报案。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样的行为并不构成逃逸,因为行为人已经主动投案。
我个人认为,这种观点实际上与立法本意相悖。
法律之所以将逃逸视为加重情节,主要是为了保护受害人的生命安全。
逃逸所带来的最严重后果便是,伤者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治,从而导致伤情恶化甚至死亡。
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逃逸是无可争议的。
如果排除了逃逸后的可能性,那么对自首情节给予减轻处罚也是理所当然的。
第三,行为人既想逃避法律责任,同时也试图逃避救治伤者。
这种情况在实际生活中最为普遍,行为人在主观上往往是这两种动机的交织。
对于这类案件,显然需要根据法律的规定,在量刑幅度内予以从重处罚。
若其行为最终导致受害人死亡,那便意味着逃逸行为的情节进一步加重,构成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取得机动车、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二)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
(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四)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的;
(五)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
(六)违反交通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
(七)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
(八)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行为人有前款第二项、第四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有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至第八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二、肇事逃逸撞人轻伤怎么处罚
若当事人在造成他人轻微伤害后实施逃逸行为,此种情况依据相关法律并不构成名。
其仍需尊重法律权威,并接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所作出的处罚决定,罚款金额为二百元至二千元之间,并且还可能附带十五日以内的拘留处分。
同样地,肇事逃逸者负有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的责任,涵盖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费用以及用等。
具体而言,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权对以下行为进行处罚:
(1)在未获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已被吊销或机动车驾驶证正处于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
(2)将机动车交给尚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机动车驾驶证已被吊销、暂扣的人员驾驶;
(3)在造成交通事故后实施逃逸行为,但尚未达到犯罪程度;
(4)机动车行驶速度超过法定标准百分之五十;
(5)强制机动车驾驶员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及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导致交通事故发生,但尚未达到犯罪程度。
三、撞死人是不是交通肇事,法律上该如何规定
闯红灯导致他人死亡将会构成严重的交通肇事罪,通常情况下将面临三年以下或的处罚。
交通肇事罪是指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由于碰撞、碾压、刮擦、翻车、坠车、爆炸、失火等原因引发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交通事故,并需对事故负有相应责任的犯罪行为。
当驾驶员因闯红灯而导致他人死亡时,若书判定其应承担主要责任及以上的责任,则可能涉及到交通肇事罪的刑事指控,依据相关的交通,将面临刑事审判并可能被判处刑罚。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以上是关于肇事逃逸后故意撞人怎么判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深度沟通法律需求,快速获得解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