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车肇事逃逸应该怎么处理
一、驾车肇事逃逸应该怎么处理
针对对方肇事逃逸行为的具体应对策略如下:首先,必须记录下对方车辆及其相关特性,这些信息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车辆的具体类型,例如:小型轿车,SUV,旅行车,大型客车,重型卡车,微型货车等等。
第二,车辆的牌照,包括了牌照的颜色(诸如:小型轿车通常为蓝色,大型客车则偏向于黄色)以及牌照号码。
请尽可能详细地记录这些信息,如果实在难以全部掌握没有关系,至少你应该记住车辆前部或者后部的任意两位数字。
第三,车辆的外观颜色,例如:红色,绿色,白色,黑色,黄色,等等。
第四,车辆的其他显著特征,例如:车身上的图案和文字,是否有货载物,货载物的名称等等。
第五,逃逸者的个人特征,例如:身高,体态,胖瘦,年龄,青年,中年,老年,外貌特征,身体上是否存在任何疤痕,纹身,黑痣等遗留痕迹,以及穿着打扮等等。
在收集完所有必要的证据之后,立即向当地警方进行报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十条
在道路上发生,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不即行撤离现场的,应当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当事人应当先撤离现场再进行协商处理。
二、三年怎么处理
关押监禁:对于被判定为三年之逃逸行为的被告,他必须进入特定场所进行为期三年的监禁,但在符合相关法定条件下,可额外申请。
假释的必备要素: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十一条规定,当被告提出假释请求之际,法官裁定是否批准时,将会着重衡量罪行的具体组成部分、以往的判决刑期状况、在现阶段刑罚执行阶段的表现、以及被告人本人的特质(例如年龄、身心状况及个性特性)乃至假释后的监管条件等诸项因素。
通常而言,被判决有期徒刑的罪犯在完成至少原订刑期的二分之一之后,方可有条件提出假释申请,并且,此期间的计算应以判决开始执行之日为准,先前的判刑押囚时间将会予以相应抵扣。
如可撤销假释:若被告于假释考宠期内再次尝试触犯新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六条之规定,原来颁发给他们的假释许可将被撤销,并将此视为多次犯罪进行合并惩罚。
赔款责任:除此之外,肇事逃逸的被告同样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对受害人或者其亲属的经济损失进行全额赔偿,这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法律环节。
吊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条例,肇事后逃离现场的驾驶员可能会遭受到吊销的,而且在此特殊时期内,该司机无权重新申请领取驾驶证。
社会信誉影响:刑事犯罪记录对个人的社会信誉度产生影响,可能波及到就业机会、审批等多个领域。
心理调适与社会适应:在结束牢狱生活重返社会之时,被告可能需要接受适当的心理咨询,同时也需要进行必要的社会适应性训练,以便能够更为顺利地融入正常生活轨道。
遵纪守法:为了避免再次发生违法犯罪行为,包括肇事逃逸在内的被告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按时向当地的社区矫治机构汇报近期动态,积极接受相应的监管约束。
三、交通肇事逃逸毁灭证据怎么处理
在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之下,交通肇事逃逸且具有毁灭证据不当行为,属于极度恶劣的违法犯罪行为之一。
这类行为必将面临严惩的法律重责。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以及其它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针对此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毁灭证据的行为,我们将采取以下的处理措施:首先是责任认定方面,一经证实肇事者存在逃逸行为,同时有意破坏、伪造现场或者毁灭证据,那么该肇事者将承担起整个事故的全部责任,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对方同样存在过失,否则无法减轻他所应承担的责任。
其次是行政处罚部分,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对于那些在交通事故发生之后选择逃逸,但尚未达到犯罪程度的行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权对其处以200元至2000元不等的罚款。
最后是刑事责任部分,若逃逸行为导致了重伤、死亡等严重后果,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肇事者可能会被判定为,从而面临刑事处罚,这其中可能包括但不仅限于有期徒刑。
如果肇事者故意毁灭证据,那么他的行为还可能触犯到《刑法》中的“毁灭、伪造证据罪”,根据具体情况,他可能会面临更为严重的刑罚。
至于吊销驾照的问题,当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者选择逃逸,除了要承担刑事责任和行政处罚之外,他的驾驶证还有可能被吊销,而且终身都无法再次获得机动车驾驶证。
以上是关于驾车肇事逃逸应该怎么处理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深度沟通法律需求,快速获得解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