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怎么说才能不算逃逸
一、肇事逃逸怎么说才能不算逃逸
若欲避免在中被视为肇事逃逸,需满足如下任一条件:
1.事故发生后,双方对事实无异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且签订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及联系方式。
即便其中一方反悔报警,但已签订协议并留存真实资料,则不视为逃逸;
2.为救人急需,标记车辆与伤员位置后驾车离去,并即时报警。
此种情形下,当事人行为出于救助目的,非逃逸;
3.将伤者送医后,因筹集医药费短暂离院,获伤者或家属同意后提供真实联系方式,并约定时间内返回。
在此情况下,当事人离场基于合理需求,且获得伤者或家属许可,故不视为逃逸;
4.因受伤需就医等原因离场,未及时报警。
在此情况下,当事人离场系因受伤所致,非有意逃避责任,故不视为逃逸;
5.驾车离场时有证据表明其不知情或无法察觉事故发生。
在此情况下,当事人未意识到事故发生,故不视为逃逸;
6.有证据显示当事人因可能遭受而被迫离场,并及时报警。
在此情况下,当事人离场出于自保需求,且及时报警,故不视为逃逸。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百三十三条
犯的,处3年以下或者。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肇事逃逸怎么说理由
肇事逃逸被视为严重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不应以任何借口或原因进行辩护或开脱。
若在事故中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且逃离了现场,那么您应当毫不犹豫地回到现场,立即与当地或警方取得联系,向他们详细解释当时的实际情况,并全力配合展开相关调查和处置工作。
至于试图为自己的逃逸行为编造谎言或理由来逃避法律制裁,这无疑会使您面临更加严厉的法律责任。
我们建议您勇敢地站出来,积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并努力争取获得从轻处罚的机会。
三、肇事逃逸怎么算轻微伤害行为
肇事逃逸的性质判定并不纯粹依据于损害程度的大小分为“轻微”和“严重”两个层次,而是主要考察肇事者在交通事故发生之后逃跑现场这一行为本身。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交通事故发生后,无论所产生的损害结果是微弱的还是严重的,只要行为人有意识地逃避法律责任并离开现场,就可以被认定为肇事逃逸。
对于所造成的实际损害后果,将成为法院量刑时的一项关键参考因素。
轻微伤害往往指代那些无需长期住院治疗或者不会导致永久性身体损伤的情况。
以上是关于肇事逃逸怎么说才能不算逃逸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1对1深度沟通法律需求,3~15分钟获得解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