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逾期案件处理中心起诉短信别慌!律师教你3招辨真假,避开套路陷阱
最近不少网友反馈,收到自称“逾期案件处理中心”发来的短信,内容多为“您的欠款已严重逾期,将向法院提起诉讼”,甚至附带“开庭通知”“律师函”等字眼,这让许多本就因经济压力焦虑的人更加恐慌。这类短信到底是真的起诉警告,还是催收套路?作为律师,今天带大家深度剖析,教你如何理性应对!
先别慌!这类短信可能是“施压手段”
首先明确一点:真正的司法流程不会仅靠一条短信通知,根据《民事诉讼法》,法院立案后需通过书面传票、电话通知(12368官方号码)或公告送达等正式途径告知当事人,绝不会用私人手机号或非官方平台发送模糊信息。
许多所谓的“逾期案件处理中心”实则是第三方催收公司伪装,通过伪造公章、夸大后果等方式制造心理压力,目的是逼迫借款人快速还款,曾有案例显示,部分短信中的“案号”查无实据,甚至冒用法院名称,已涉嫌违法。
3招快速辨别短信真伪,守住钱包安全
核实发送来源与内容细节
- 真起诉通知:短信发自“12368”司法系统官方号码,内容会明确标注法院名称、案号、承办法官及联系方式,且可通过法院官网或电话验证。
- 假催收短信:多显示为普通手机号或虚拟号码,用词模糊如“案件已提交”“即将起诉”,甚至威胁“若不还款,24小时内逮捕”——司法机关绝不会用“逮捕”处理民事纠纷!
登录“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查询
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可实时查看名下是否有被起诉案件,若显示无记录,则短信必为虚假。直接联系借款平台或银行
致电官方客服,确认债权是否已移交第三方或进入诉讼程序。正规机构会提供书面通知,而非仅短信催告。
若短信为真,如何应对?律师支招
即使确实被起诉,也无需过度恐慌,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25条,法院会在立案后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并给予至少15天举证期。此时务必做好两件事:
- 收集还款记录、合同协议等证据,积极准备应诉材料;
- 主动联系法院或原告协商分期还款,多数金融机构接受调解,避免强制执行。
建议参考:
- 收到可疑短信,立即截图保存,勿点击任何链接或回拨陌生号码;
- 若遭遇恐吓、骚扰,可向“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或当地银保监会投诉;
- 经济困难时,优先与债权人协商个性化还款方案,降低法律风险。
相关法条:
- 《民事诉讼法》第122条:起诉须符合条件,法院审查后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 《刑法》第280条: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印章属犯罪行为,最高可处3年有期徒刑;
-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17条:催收人员不得冒充司法人员威胁恐吓。
小编总结:
面对“逾期案件处理中心”短信,一查二问三不理”:查证案号真伪、询问官方平台、不理非法威胁,法律保护公民知情权与申诉权,积极应对远胜于消极逃避!若您正陷入债务纠纷,建议尽早咨询专业律师,制定合规解决方案,切勿因“面子”或“怕麻烦”而错失维权良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