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让人欠缺受让资格的处理
一、受让人欠缺受让资格如何处理
财政部财金[2005]74号通知第三条规定,国家公务员、金融监管机构工作人员、政法干警、资产工作人员、原债务企业管理层以及参与资产处置工作的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人员等关联人不得购买或变相购买不良资产。国家公务员、金融监管机构工作人员、政法干警不得从事营利性的商业活动,已有相关明确规定,其作为受让人时,该转让。至于资产公司工作人员等关联人员作为受让人时,其会利用职务或业务上的便利从事损害或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禁止其进行关联交易是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得以公平、公正进行的基本保障,所以其作为受让人时,该转让合同亦应无效。
总的来说,当前各地在对不良债权转让合同效力认定上的分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国家不良金融资产处置政策的落实及其资产处置目标的实现,也会加大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有必要由最高人民法院就此问题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予以明确。
二、禁止债权对外转让的情形
主要涉及两种情形:
一是财政部财金[2005]74号通知第二条所禁止转让的债权,被资产管理公司对外转让的。
违反该规定,转让合同是否必然导致无效呢?根据(一)第四条之规定,确认合同无效不能依据行政规章。上述通知关于禁止转让债权的规定,并不必然导致转让合同无效,转让合同效力的认定须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对于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计划的国有企业债权、国防军工等涉及国家安全和敏感信息的债权以及其他限制转让的债权,因涉及国家的公共政策及国家安全,可依照第五十八条之规定,认定此类债权的转让无效。而对于债务人或担保人为国家机关的不良债权,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国家机关不得借款或进行担保,其参与民事活动有明显的过错,理应依照相关法律的规定承担责任;同时,即使经转让相关企业或个人成为国家机关的债权人,双方也是民事活动中的正常债权债务关系,并不会因债权人主张权利而损害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所以,债务人或担保人为国家机关的不良债权被转让的,不应轻易认定为无效。
二是资产管理公司在债权转让协议中设置了禁止转售条款,但受让人再度转让该债权的。
从协议约定禁止转售条款的目的看,主要在于防止购买者炒作债权,对债权进行再度转让获取商业利润。现行对当事人间的这种约定亦未禁止,故该条款应是有效的。受让人取得的是一个处分权受到限制的债权,其再度转让债权属无权处分行为,应归于无效,债务人可据此向再度转让债权后的受让者主张协议无效的抗辩。同时,从防止受让企业或个人恶意炒作债权及国家不良债权处置的政策目的出发,应规定企业或个人受让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债权后不得再转让。
以上知识就是小编对“受让人欠缺受让资格如何处理”问题进行的解答,依据财政部的相关规定,债权转让的受让人欠缺受让资格的,其作为受让人时,债权转让合同无效。读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帮助,欢迎到合飞律师网进行。
- 合飞律师网温馨提示:
-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合同法》《担保法》同时废止。如果您涉及《民法典》规定的债务问题##进行查看!若需帮助可##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