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债务处理得怎么样了?三年过去,烂摊子收完了吗?
2021年恒大爆雷时,其2.4万亿元债务规模让全球震惊,如今三年过去,这场“债务风暴”进展如何?是破局重生,还是深陷泥潭?作为法律与财经领域的观察者,我们从多维度分析恒大债务处理的现状。
官方介入:从“保交楼”到债务重组
恒大事件爆发后,政府迅速成立专项工作组,核心目标是“保交楼、保民生”,截至2023年底,全国恒大项目复工率超90%,约80万套房产完成交付,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信心,但债务重组才是真正的难关。
2023年3月,恒大公布境外债务重组方案,拟通过“债转股+展期”化解约191亿美元债务。债权人分歧巨大,部分境外机构质疑恒大资产估值虚高,而境内债权人则面临“资产分配优先级”争议,法律层面,《企业破产法》第八十七条赋予法院强制批准重组方案的权力,但实际操作中,恒大仍需平衡多方利益。
资产处置:卖地、卖股权,但“接盘侠”难寻
为回笼资金,恒大已出售多个项目股权,例如深圳旧改项目由招商蛇口接手,广州足球场地块被国企底价拍下。房地产行业低迷导致资产贬值,许多土地流拍或折价成交,据公开数据,2023年恒大资产处置总额约600亿元,仅为债务总额的2.5%。
更棘手的是,恒大旗下上市公司(如恒大物业、恒大汽车)股价暴跌,股权质押价值几近归零,债权人通过股权抵债的意愿极低,法律上,《民法典》第四百四十条明确股权可作为质押标的,但市场信心崩塌后,这一路径几乎失效。
法律诉讼:官司缠身,执行难度陡增
截至2024年1月,恒大涉及司法案件超8000件,标的总额超4000亿元,尽管《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了强制执行程序,但恒大资产已被多重查封,执行分配面临“僧多粥少”局面,某银行申请冻结恒大10亿元存款,却发现账户早已被其他债权人轮候冻结。
部分购房者以“逾期交房”为由起诉恒大,但法院多以“优先保障交房”为由暂缓审理,这一做法虽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的司法解释》,却让个体维权陷入漫长等待。
建议参考:不同群体如何应对风险?
- 购房者:尽快网签备案,依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十六条主张优先权;若项目停工,可联合业主申请政府介入监管资金。
- 投资者:境外债持有人需关注重组方案投票进展;境内债券投资者可依据《证券法》起诉信息披露违规行为。
- 供应商:及时申报债权,避免超过《企业破产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的债权申报期限(最长3个月)。
相关法条索引
- 《企业破产法》第八十七条:法院可强制批准重组计划,但需保障债权人最低清偿权益。
- 《民法典》第六百三十四条:购房者支付大部分房款后,开发商违约时可主张优先受偿。
- 《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三十条:商品房预售资金需存入监管账户,专款专用。
小编总结
恒大债务处理是一场“持久战”:保交楼稳住了社会面,但债务重组、资产处置、法律纠纷三大战场仍步履维艰,对于普通民众,需清醒认识房地产行业风险,避免盲目追高;对于资本市场,恒大案例再次警示企业“高杠杆扩张”的代价,唯有通过法治化、市场化手段平衡各方利益,才能为这类超级债务危机提供解局思路。
(本文数据截至2024年1月,最新进展请以官方披露为准。)
恒大债务处理得怎么样了?三年过去,烂摊子收完了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