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法务人员来电帮忙处理逾期?小心可能是新骗局!
不少网友反映接到自称“法务人员”的电话,对方声称能帮忙处理网贷、信用卡逾期问题,甚至承诺减免利息或“避免起诉”,这种来电看似专业,但背后可能暗藏陷阱。遇到这类电话,你真的敢信吗?
**“法务来电”的常见套路
1、伪造身份,制造焦虑
骗子常伪装成律所、法务公司或“银行专员”,以“逾期已立案”“即将起诉”等话术威胁当事人,要求立即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他们利用普通人怕惹官司的心理,逼迫你仓促应对。
2、虚假承诺,诱导付费
对方可能声称“支付手续费就能协商分期”“缴纳保证金可消除记录”,甚至要求下载不明App绑定银行卡。但一旦转账,对方立刻失联,债务问题却毫无进展。
3、窃取信息,二次诈骗
部分骗子会以“核实身份”为由,索要身份证号、银行卡、验证码等信息,随后盗刷账户或转卖信息,导致受害者陷入更大风险。
**如何辨别真假法务人员?
1、核实身份
正规律所或金融机构不会仅通过电话处理债务问题,更不会要求转账至个人账户。可要求对方提供律所名称、执业证号,并通过官方渠道查询真伪。
2、警惕“付费协商”话术
根据《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持卡人有权自行与银行协商还款,无需委托第三方。任何以“内部渠道”为由收费的行为均属违规。
3、保护个人信息
切勿在电话中透露银行卡密码、验证码或点击不明链接,若怀疑对方身份,直接挂断并联系银行或官方客服核实。
**律师建议:正确处理债务问题
主动联系债权方:通过银行、网贷平台官方客服协商分期或延期还款,保留书面协议。
留存证据:对可疑电话录音,记录来电号码、时间,若遭遇威胁或诈骗,立即报警。
法律途径维权:若债务纠纷复杂,建议通过正规律所或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
**相关法律依据
1、《刑法》第266条:虚构事实骗取财物,构成诈骗罪,最高可处无期徒刑。
2、《刑法》第293条:以恐吓、威胁手段催收高利贷,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
3、《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非法获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需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
逾期问题需冷静应对,而非病急乱投医。 真正的法务人员不会通过电话施压收费,更不会索要隐私信息,遇到可疑来电,牢记“不轻信、不转账、不透露”,通过官方渠道解决问题才是正道。债务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慌乱掉入更深的陷阱。
(本文为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键词布局说明:全文围绕“打电话自称是法务帮我处理逾期”展开,关键词密度控制在3%左右,自然融入标题、核心段落及总结,符合SEO优化需求。
接到法务人员来电帮忙处理逾期?小心可能是新骗局!,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