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时隐瞒财产?夫妻共同财产申报令到底有什么用?
离婚时最怕什么? 除了情感纠葛,很多人担心对方偷偷转移或隐瞒财产,明明共同打拼多年,最后却因财产分配闹得两败俱伤,这时候,“夫妻共同财产申报令”就成了保护权益的“利器”,但究竟什么是申报令?它如何发挥作用?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真面目”。
离婚财产申报令:让“暗箱操作”无所遁形
在离婚案件中,共同财产申报令是法院要求夫妻双方如实申报名下所有财产的法律文书。它的核心作用是打破信息不对称——比如一方偷偷转移存款、隐瞒房产或股权,另一方可能因举证困难而吃“哑巴亏”,而有了申报令,法院会明确要求双方填写财产清单,涵盖工资、房产、投资、债权债务等,拒不申报或虚假申报者将面临法律后果,甚至影响财产分配比例。
举个例子:张女士离婚时发现丈夫名下多了一套外地房产,但对方坚称是“借款购买”,法院启动财产申报程序后,丈夫因未如实申报房产信息,最终被判定少分20%的财产。申报令的震慑力,让试图隐瞒的一方不得不“三思而行”。
**如何用好这把“法律武器”?
1、主动申请,把握时机:离婚诉讼中,若怀疑对方隐匿财产,可第一时间向法院提交《夫妻共同财产申报申请书》,并附初步证据(如银行流水、房产线索)。
2、紧盯申报细节:法院受理后,会向双方送达申报表,要求具体到账户余额、投资明细、贵重物品(如珠宝、奢侈品)等,甚至追溯至离婚前一年的财产变动。
3、专业律师介入:通过律师调查令,可进一步核查对方申报的真实性,例如调取支付宝、微信流水,或追踪隐匿的股权代持关系。
关键提醒:申报令并非“万能钥匙”,证据链的完整性才是胜诉关键,若对方将财产转移至亲友名下,需结合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形成证据闭环。
**相关法条支撑
《民法典》第1092条:夫妻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离婚时可少分或不分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家事审判改革的意见》第44条:法院可责令离婚当事人如实申报财产,拒不申报或虚假申报的,按妨害民事诉讼处理。
离婚财产申报令的本质,是用法律手段实现“阳光下的公平”,它不仅是约束,更是对诚信的考验——婚姻走到尽头时,坦荡面对共同财产,既是对过往的尊重,也是对未来负责,如果你正面临类似困境,法律不会纵容“暗箱操作”,但主动出击、保留证据才能最大程度守住应得权益。
>一句话点睛:财产可以分割,但诚信一旦破产,代价远不止金钱。
离婚时隐瞒财产?夫妻共同财产申报令到底有什么用?,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