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骗欠下债务,如何合法自救?
“钱没赚到,反而背了一身债”——这是许多遭遇骗局者的真实写照,无论是被虚假投资引诱、遭遇合同诈骗,还是因情感骗局背上债务,受害者往往陷入“钱追不回,债却要还”的困境。但法律从未要求无辜者为骗局买单,关键在于如何用合法手段切割责任、维护权益。
第一步:切割债务责任,避免“被动背锅”
被骗债务的核心矛盾在于“借贷关系是否真实有效”,根据《民法典》第148条,若债务是因欺诈行为产生(如伪造身份、虚构用途),受害人可主张撤销借贷合同,骗子以“刷流水提额度”为由诱导借款,实际资金被其转移,这种情况下借款合同因欺诈无效,受害人无需承担还款义务。
行动建议:立即整理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合同文件等证据,证明借款并非真实意思表示,而是受欺骗导致。
第二步:刑事报案与民事追偿并行
许多受害者误以为“报警后就不用管债务”,实则需双线操作:
1、刑事报案:向公安机关提交诈骗证据,立案后可通过《刑法》第266条追究骗子刑事责任。刑事判决书将成为后续民事纠纷的关键证据。
2、民事起诉:若债务已被网贷平台追讨,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9条,主张“借贷行为涉嫌犯罪”,要求中止民事审理,待刑事案件结果再定责任。
典型案例:2023年杭州某案件中,受害人因“代购期货”被骗借贷80万元,通过刑事立案后,法院最终判决其无需偿还网贷平台债务。
第三步:修复征信,走出债务阴影
即使债务责任被免除,骗局可能导致征信受损,此时需:
- 凭生效法律文书(如撤诉裁定、胜诉判决)向征信机构申请异议处理;
- 对违规催收行为,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50条要求平台停止侵害。
建议参考:
1、发现被骗后,72小时内是取证黄金期,务必保存所有通信记录、转账截图;
2、切勿私下与骗子“协商”,避免二次受骗;
3、优先选择有经济犯罪侦查经验的律师,制定“刑事+民事”组合策略。
相关法条:
1、《民法典》第148条:受欺诈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
2、《刑法》第266条:诈骗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至无期徒刑;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9条:涉刑借贷案件应裁定驳回起诉。
小编总结:
处理被骗债务的核心逻辑是“先破后立”——通过法律手段破除无效债务关系,再重建个人信用体系。骗子设计的债务陷阱往往留有法律漏洞,而你的冷静取证与专业维权,就是刺破骗局最锋利的刀,越是复杂的骗局,越需要让法律程序“跑得比催收电话更快”。
被骗欠下债务,如何合法自救?,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