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里不可抗力是什么意思
一、合同里不可抗力是什么意思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在合同相关情境中,具有特定的法律意义和作用。
其一,不可预见。即在订立合同时,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和认知水平,无法预见到该事件的发生。比如突如其来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通常是难以提前预知的。
其二,不可避免。即使当事人已经预见到事件可能发生,也无法采取有效措施来阻止其发生。例如,战争的爆发往往不受合同当事人的控制,无法通过自身行为避免。
其三,不能克服。当事人在事件发生后,即便尽了最大努力,也无法克服该事件所造成的影响。比如,因洪水冲毁了道路,导致货物无法按时运输,当事人无法在短时间内修复道路恢复运输。
当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根据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当事人可能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但应及时通知对方,并提供相关证明。
二、不可抗力能否
不可抗力在一定情形下可以解除合同。
一方面,当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时,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例如,在货物中,若因地震导致生产货物的工厂完全损毁,无法按时生产并交付货物,而该货物具有特定时效性或唯一性,合同目的已无法达成,此时当事人可解除合同。
另一方面,若不可抗力仅暂时影响合同履行,且不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一般不能直接解除合同。比如,因暴雨导致运输道路中断,货物延迟交付,但后续道路修复后仍可正常运输,这种情况下合同应继续履行,当事人可协商变更履行期限等相关内容。
此外,因不可抗力解除合同后,当事人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担损失,已履行部分可根据公平原则处理。同时,主张解除合同的一方应及时通知对方,并提供不可抗力的相关证明。
三、不可抗力撤销合同算违约吗
因不可抗力撤销合同不算违约。具体分析如下: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比如自然灾害、政府行为、社会异常事件等。当不可抗力事件发生,致使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时,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这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不承担。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无法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并非出于自身过错,而是由于不可抗拒的外在因素导致的。
不过,当事人在因不可抗力撤销合同时,应当履行一定的通知和证明义务。即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如果当事人没有履行这些义务,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对扩大的损失部分承担赔偿责任。
总之,因不可抗力撤销合同本身不属于违约行为,但当事人需遵循相关的法定程序和义务。
以上是关于合同里不可抗力是什么意思的相关回答,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遇到的法律纠纷点与需求点,合飞律师平台专业律师将为你1对1解答,给你详细的解决方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