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伤残鉴定级别到底怎么分?这些变化你必须知道!
工伤、交通事故或意外伤害后,伤残鉴定级别直接关系到赔偿金额和法律权益,但许多人对2020年伤残鉴定级别的具体标准和调整细节并不清楚,究竟伤残等级如何划分?新规中有哪些关键变化?我们用最通俗的语言为你解读!
一、2020年伤残鉴定级别的核心调整
2020年实施的《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进一步细化了伤残鉴定标准,将伤残级别划分为1-10级,其中1级最重,10级最轻,与以往相比,新规主要做了以下调整:
1、新增精神类伤残评估标准:明确因脑损伤或精神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纳入鉴定范围,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可能被评定为7-9级伤残。
2、细化器官功能丧失比例:肺功能损伤的鉴定中,若丧失30%以上功能可定为7级伤残,而旧标准仅笼统描述为“部分丧失”。
3、强调“生活质量影响”权重:如截肢或关节僵直的评级,不再单纯看肢体缺失长度,而是综合评估对日常活动(如行走、自理)的影响。
关键点:新标准更注重客观医学证据与实际生活能力受损程度的结合,避免“一刀切”的鉴定方式。
**二、伤残鉴定流程与常见误区
申请伤残鉴定需通过法定程序:
1、提交材料:包括病历、诊断证明、影像报告等;
2、委托鉴定机构:需选择司法部门备案的第三方机构(如各地司法鉴定中心);
3、现场检验:鉴定人员会对伤者进行身体检查及功能测试。
常见误区提醒:
“伤情稳定才能鉴定”?错!部分伤情(如神经损伤)需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才能评估最终结果。
“鉴定级别越高赔偿越多”?不完全对!赔偿还需结合责任划分、地方标准等综合计算。
**建议参考:如何争取合理评级?
1、及时申请鉴定:避免超过诉讼时效(通常为事故发生后1年内);
2、保留完整医疗记录:尤其是手术记录、康复报告等细节;
3、异议可申请复鉴:若对结果不满,可在15日内向省级鉴定机构提出重新鉴定。
**相关法条依据
1、《工伤保险条例》第22条:明确劳动能力鉴定需由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受理。
2、《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2020版):详细规定各级伤残的医学标准和适用情形。
3、《民法典》第1179条:侵权责任中,伤残赔偿需依据鉴定结果计算。
2020年伤残鉴定级别的调整,体现了法律对公民健康权益更精细化的保护,无论是工伤还是民事侵权,及时了解标准变化、保留关键证据,才能最大限度争取合法权益,若对鉴定结果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律师或司法鉴定人员,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吃亏。
记住:伤残鉴定不是“走过场”,而是维权的重要基石!
2020年伤残鉴定级别到底怎么分?这些变化你必须知道!,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