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残鉴定敢作假吗?律师揭秘背后法律风险与维权指南
"伤残鉴定敢作假吗?"这是许多遭遇事故的当事人藏在心底的疑问,有人抱着侥幸心理想提高赔偿金额,有人担心对方通过造假压低伤残等级,作为处理过上百起人身损害案件的律师,我必须严肃指出:伤残鉴定造假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触碰法律红线的危险行为。
一、伤残鉴定造假的三大法律后果
1、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307条,伪造证据可能构成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某地曾发生典型案例——当事人与鉴定人员串通虚报伤残等级,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并处罚金5万元。
2、民事赔偿反噬:法院一旦发现鉴定造假,将直接否定整个鉴定结论,更严重的是,造假方需承担对方因此产生的律师费、重新鉴定费等额外开支,某交通事故案中造假方反而倒赔了8.6万元。
3、信用污点:自2022年《全国失信惩戒措施清单》实施后,司法鉴定造假行为将纳入征信系统,这意味着贷款受限、招标失格,甚至影响子女政审。
二、遭遇虚假鉴定的维权三部曲
1、申请重新鉴定:依据《民事诉讼法》第81条,对存疑鉴定可向法院提出异议,去年杭州某工伤案件中,律师通过调取原始病历发现鉴定样本错误,成功推翻原结论。
2、举报追责:向司法行政机关投诉(时限为发现问题起1年内),查实后鉴定机构可能面临停业整顿,鉴定人将被吊销执业证书,2023年湖北某司法鉴定所因出具虚假报告被罚款20万元。
3、刑事自诉:当造假行为造成重大损失时,可依据《刑事诉讼法》第210条提起自诉,北京某医疗纠纷案中,受害者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获赔精神损失费15万元。
三、专业律师的特别建议
- 选择具有CMA认证的鉴定机构(可在司法部官网查询资质)
- 全程参与鉴定过程,要求对检查项目进行视频记录
- 保存好原始医疗记录(包括门诊病历、影像资料)
- 对存疑鉴定报告要在15日内提出书面异议
相关法律依据:
1、《刑法》第307条: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
2、《民法典》第1224条:医疗机构免责情形
3、《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第4.5条:鉴定程序规范
4、《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32条:重新鉴定条件
小编总结:伤残鉴定是赔偿维权的"定盘星",但绝非可以随意操纵的工具。用真相维护权益才是根本之道,任何造假行为终将付出更高代价,建议当事人在专业律师指导下,通过合法途径争取应有权益,切莫因小失大触碰法律底线。
伤残鉴定敢作假吗?律师揭秘背后法律风险与维权指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