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财产公证书真的有必要办吗?看完这篇你就懂了!
“结婚后,我的工资算共同财产吗?”“婚前买的房,离婚时到底归谁?”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可能成为婚姻中的“定时炸弹”。夫妻财产公证书,这个看似冷冰冰的法律工具,其实是维护婚姻权益的“安全锁”,但很多人对它一知半解,甚至觉得“办公证就是不信任对方”,事实果真如此吗?
夫妻财产公证书:不只是“防离婚”,更是“护感情”
夫妻财产公证书的核心作用,是通过法律程序明确婚前、婚后财产的归属,很多人误以为这是“为离婚做准备”,但实际上,它更像是婚姻中的“风险说明书”,婚前一方全款购买的房产,若未公证,婚后若共同还贷或装修,离婚时可能被认定为共同财产;再比如,婚后创业所得,若未明确约定,可能因经营风险牵连配偶。公证书的作用,恰恰是让双方在感情稳定时理性协商,避免未来因财产问题产生矛盾。
更关键的是,公证书的法律效力不容置疑,根据《民法典》,经公证的财产约定可直接作为法院裁判依据,而口头或私下协议一旦发生争议,往往因证据不足难以认定,杭州一对夫妻因未公证婚前财产,离婚时男方声称“婚房是父母借款购买”,女方因无法举证被迫承担债务——若有公证书,这类纠纷本可避免。
怎么办?三步搞定夫妻财产公证书
1、协商一致,明确财产清单
夫妻需共同梳理婚前财产(如房产、存款、投资)及婚后收入分配方式,建议按“谁出资、谁所有”原则拟定草案。“男方婚前房产归个人所有,婚后租金收入归共同财产”。
2、准备材料,公证处办理
携带身份证、结婚证、财产凭证(房产证、银行流水等)到公证处,公证员会审核材料合法性,并协助完善条款。重点提醒:若涉及房产,需确认当地是否要求办理产权变更登记(部分城市公证后需同步变更产权人)。
3、签字确认,领取公证书
双方当场签字并按手印,公证书一般3-5个工作日出具,费用约为财产价值的0.1%-0.3%(各地标准不同),例如100万元房产公证费约1000元。
**法律依据:这些条款你要知道
《民法典》第1065条:夫妻可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约定应采用书面形式,公证后的约定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公证法》第36条: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除非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
夫妻财产公证书不是“算计”,而是“未雨绸缪”,它既能保护个人财产权益,又能减少因经济问题引发的感情消耗,尤其建议以下人群重点考虑:
婚前财产差异较大(如一方有房产、企业股权);
再婚家庭(需保障各自子女继承权);
创业或高负债风险者(避免牵连配偶财产)。
婚姻的本质是信任与合作,而清晰的财产约定,恰恰是为这份信任筑牢底线,与其等到矛盾爆发时“撕破脸”,不如在感情和睦时“打开天窗说亮话”,毕竟,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避而不谈”,而是“坦诚相待”。
夫妻财产公证书真的有必要办吗?看完这篇你就懂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