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共同财产怎么认定?法院如何查清这些财产?
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怎么认定”往往是争议的焦点,许多当事人对财产分割存在误解,比如认为“谁赚的钱多就分得多”或“婚后父母给的房子一定属于个人”,法院认定共同财产的核心标准是“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但具体细节可能比想象中更复杂。
**法院如何认定夫妻共同财产?
根据《民法典》规定,夫妻共同财产主要包括:婚后工资、奖金、生产经营收益、知识产权收益、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除非明确只归一方)等,但现实中,争议常出现在以下场景:
1、婚前财产婚后增值部分(如婚前房产婚后涨价),若增值与夫妻共同贡献有关,可能被认定为共同财产;
2、父母出资购房,若未明确约定为借款或赠与一方,可能视为共同财产;
3、一方转移、隐匿财产,如将存款转入亲友账户或虚假债务,法院会重点审查资金来源和用途。
法院调查手段包括:调取银行流水、房产登记信息、公司股权结构,甚至通过大数据追踪虚拟资产(如支付宝、微信交易记录),曾有案例显示,男方隐瞒婚后炒股收益,法院通过证券账户交易记录最终判定女方分得50%盈利。
**如何应对夫妻共同财产纠纷?
1、提前保全证据:保留工资条、转账记录、购房合同等,尤其注意婚内财产协议;
2、申请财产保全:若担心对方转移财产,可向法院申请冻结账户或查封房产;
3、委托律师协助调查:律师可申请调查令,查清对方隐匿的财产线索;
4、利用专业评估:对股权、知识产权等复杂资产,需第三方机构出具评估报告。
**相关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1062条:明确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
第1064条:婚后债务的认定规则,避免个人债务被误判为共同债务;
第1065条:约定财产制的效力,书面协议优先于法定共同财产制。
夫妻共同财产认定的核心在于“贡献”与“证据”,无论是房产增值、投资收益,还是父母赠与,法院会综合财产来源、婚姻时长、双方贡献度等因素判断。建议提前规划财产协议,避免离婚时陷入被动,若已发生争议,务必及时委托律师介入,通过合法手段查清财产流向,最大限度维护自身权益。
法律保护的不是“感情”,而是“权益”。 在财产问题上,理性行动比情感纠缠更重要。
夫妻共同财产怎么认定?法院如何查清这些财产?,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