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残鉴定操作流程视频到底怎么用?律师手把手教你避坑
“网上搜到的伤残鉴定操作流程视频能直接用吗?自己拍视频会不会影响鉴定结果?”这是许多交通事故、工伤纠纷当事人最纠结的问题,作为处理过上百起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律师,我用实战经验告诉你——视频用对了是证据,用错了是陷阱。
一、伤残鉴定视频的“两副面孔”
伤残鉴定流程涉及医学检查、功能评估等专业环节,操作视频的核心价值在于固定伤情证据,比如关节活动度测量、神经反射测试等动态过程,视频能清晰记录伤者实际状态,但现实中,很多人因拍摄方式错误导致视频无效:
1、角度不全:仅拍局部伤口,未展示全身活动受限情况;
2、时间缺失:未记录检查全程,无法证明视频连贯性;
3、干扰检测:自行摆拍动作,与医疗机构操作规范冲突。
去年经手的一起案件中,当事人用手机拍摄了膝关节弯曲视频,却因未同步录入医生指令声音,被对方律师质疑“人为施加外力”,最终法院未采纳该证据。
二、3步解锁“有效视频取证法”
核心原则:客观、完整、可验证(加粗关键词)
1、拍摄前:明确关键节点
- 提前与鉴定机构沟通允许拍摄的范围(部分隐私项目禁止录像);
- 重点记录:检查仪器数据、医生操作手法、身体反应表现。
2、拍摄中:双维度留痕
时间戳+定位:开启手机自带水印功能;
多机位覆盖:正面录整体动作,侧面拍关节角度变化。
3、拍摄后:司法衔接处理
- 原始视频不得剪辑,第一时间公证保全;
- 提交时附《视频录制说明》,由鉴定人员签字确认过程真实性。
建议参考:视频取证的“三要三不要”
✅ 要选择具有司法鉴定资质的机构同步录像;
✅ 要在医生指导下展示标准检测动作;
✅ 要留存检查报告与视频的时间关联证据;
❌ 不要私自对伤口进行特写放大拍摄;
❌ 不要使用美颜、滤镜等功能;
❌ 不要未经允许公开他人鉴定过程视频。
相关法律依据
1、《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第4.3条:功能评估需由两名以上鉴定人共同实施;
2、《民事诉讼法》第66条:视听资料作为证据需注明制作方法、时间及证明对象;
3、最高法《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15条:私自拍摄可能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不予采纳。
小编锐评:视频是刀,用法决定成败
伤残鉴定本质是法律博弈,一段20秒的视频可能让赔偿金相差十几万,曾有当事人因视频清晰记录了手指震颤频率,成功将伤残等级从十级提升至九级,但更多案例显示,盲目依赖网络教程拍摄的视频,反而成为对方攻击的漏洞。专业的事必须匹配专业的操作,与其冒险自拍,不如委托律师介入鉴定全过程。
伤残鉴定操作流程视频到底怎么用?律师手把手教你避坑,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