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怎么做伤残鉴定?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骨折是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但当骨折影响身体功能或劳动能力时,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通过法律程序维护权益,伤残鉴定作为索赔、保险理赔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赔偿金额的认定,本文将用最直白的语言,为您拆解骨折伤残鉴定需要什么材料以及鉴定流程怎么走的核心要点。
一、准备材料的"三证三单"原则
根据《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规定,申请伤残鉴定需提交以下材料(重点用加粗标注):
1、身份证明: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未成年人需监护人证明)
2、医疗基础文件:
完整病历原件(含门诊记录、住院病历)
影像学报告(X光片、CT、MRI等原始胶片及诊断书)
手术记录单(如有内固定手术需特别说明)
3、法律文书:
- 交通事故需提供交警责任认定书
- 工伤案件需提交工伤认定决定书
- 侵权纠纷需附起诉状/立案通知书
>特别注意:骨折愈合后3-6个月是申请鉴定的黄金期,过早可能因恢复不充分导致定级偏低。
二、鉴定流程的"五步走"攻略
1、选定机构:通过司法局官网查询具有法医临床资质的鉴定所(避开医院下属机构,确保中立性)
2、书面申请:填写《伤残鉴定委托书》,明确申请事项(建议勾选"致残程度+误工期+护理期+营养期"四项)
3、现场查体:法医将测量关节活动度、观察步态等,需提前暴露伤处(穿宽松衣物)
4、补充检查:可能要求加做肌电图、骨密度检测(费用通常自付)
5、领取报告:一般15个工作日出结果,对结论不服可在10日内申请重新鉴定
>流程避坑点:鉴定时务必携带原始医疗材料,复印件需加盖医院公章,否则可能被退回补充材料。
专业建议(收藏级)
1、证据链思维:从受伤当天起保留打车票、护理费收据等间接证据
2、影像学备份:将X光片翻拍成电子版(注意显示拍摄日期水印)
3、功能记录:用手机录制患肢活动受限的短视频作为辅助证据
4、鉴定前复诊:让主治医师出具《功能恢复情况说明》
法律依据速查
- 《民事诉讼法》第79条:当事人可申请法院委托具有资格的鉴定人进行鉴定
- 《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12条:委托人应提供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材料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25条:残疾赔偿金根据伤残等级计算
骨折伤残鉴定是用医学结论换法律筹码的关键步骤,材料准备要像"拼图"般完整,流程推进需保持"马拉松"式的耐心。
1、时间就是等级:过早鉴定可能少拿赔偿,过晚可能超诉讼时效
2、细节决定成败:一张缺失的出院小结可能让鉴定推迟半个月
3、专业辅助必要:70%的当事人因表述不当导致定级偏低
(本文系根据2023年最新司法实践整理,具体操作请咨询属地专业律师)
> 原创声明:本文由专业法律团队结合50+真实案例提炼,转载请标明出处,文中数据已做脱敏处理,不构成个体案件指导。
骨折后怎么做伤残鉴定?需要准备哪些材料?,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