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后果有多严重?这些处罚你可能想不到
发生交通事故后选择逃逸,是很多人在慌乱中容易犯的错误,有人认为“逃了就能躲过责任”,也有人担心“被讹诈不如一走了之”,但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轻重,远超你的想象,轻则罚款扣分,重则坐牢甚至终身禁驾!今天我们就从法律角度分析:逃逸到底怎么罚?
一、逃逸的法律后果:不仅是赔钱那么简单
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轻重取决于事故后果,根据我国法律规定:
1、未造成人员伤亡的逃逸:即使只是剐蹭后逃离现场,也可能被认定为“肇事逃逸”,驾驶证扣12分、罚款2000元以下,甚至面临15日以下行政拘留。
2、致人伤亡后逃逸:性质立即升级为刑事犯罪,根据《刑法》第133条,最低面临3年有期徒刑;若逃逸致人死亡,刑期可能升至7年以上。
3、逃逸者可能面临终身禁驾: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1条,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且构成犯罪的,吊销驾驶证且终身不得重新取得。
4、民事责任“雪上加霜”:逃逸后即使有商业保险,保险公司也可能拒赔,逃逸者需自掏腰包承担全部赔偿,甚至因“主观恶意”导致赔偿标准提高。
划重点:逃逸不仅无法逃避责任,反而会让处罚“罪加一等”,甚至让普通事故升级为刑事案件!
二、发生事故后,正确做法是什么?
如果遇到交通事故,冷静处理才能最大限度保护自己:
1、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无论事故大小,第一时间开启双闪、放置警示牌,避免二次事故。
2、救助伤者,拨打120:造成人员伤亡时,救人优先于责任划分,未及时救助可能被认定为“间接故意杀人”。
3、报警并主动说明情况:即便担心责任,也要在48小时内向交警部门报案,若事后主动自首,可能减轻处罚甚至免于刑责。
4、配合调查,留存证据:用手机拍摄现场照片、记录对方信息,必要时联系目击证人。
关键提示:逃逸后的“黄金自救期”是自首,根据司法解释,逃逸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的,可认定为自首,依法从轻处罚。
**三、相关法律条文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3条:
>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1条:
>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
>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交通事故逃逸的代价,远比你想象的更沉重。从行政处罚到刑事追责,从经济赔偿到终身禁驾,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让逃逸者“后悔莫及”,与其事后绞尽脑汁逃避,不如事前牢记“三不原则”:不慌张、不逃避、不冲动,法律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侥幸者,但也会给主动担责的人留一条“出路”。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肇事若逃逸,亲人两行泪!
肇事逃逸后果有多严重?这些处罚你可能想不到,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