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逾期被起诉了还是还不上钱,该怎么办?
信用卡逾期后,催收电话、律师函、法院传票接踵而至,但许多人依然无力偿还债务,甚至陷入“起诉了也还不上钱”的困境,这种情况下,负债人往往感到绝望:难道只能坐等成为“老赖”?会不会被强制执行财产?家人会不会受牵连?
**现状分析:逾期起诉后的困境
银行或金融机构起诉负债人,核心目的是追回欠款,而非单纯惩罚,但现实中,许多负债人即使被起诉,仍因收入不稳定、突发疾病、家庭变故等原因无法还款,法院判决后若仍无法履行,可能面临以下后果:
1、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俗称“老赖”),限制高消费、出行、子女就读高收费学校等;
2、冻结银行卡、支付宝等账户,直接划扣存款;
3、强制执行名下房产、车辆等资产,但需保留基本生活所需。
注意:若负债人确实无财产可执行,法院可能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但这不代表债务消失,未来有收入仍可能被追偿。
**解决方案:三步破局,合法应对
第一步:主动沟通,争取协商还款
主动联系银行或债权方,说明逾期原因并提供证明材料(如失业证明、医疗单据等),申请个性化分期方案(如停息挂账、减免违约金),根据《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70条,负债人可与银行平等协商,达成最长5年的分期协议。
第二步:善用法律程序,保护自身权益
若已被起诉,务必出庭应诉,向法院说明真实经济状况,避免因缺席判决导致权益受损,根据《民法典》第680条,法院会综合考量负债人还款能力,调整利息或违约金,防止债务“滚雪球”。
第三步:寻求专业援助,避免“病急乱投医”
咨询专业律师或正规法务机构,评估债务风险,制定还款计划。切勿轻信“反催收”黑中介,以免被二次诈骗或承担法律责任。
**相关法条依据
1、《民法典》第676条:借款人未按期还款,需支付逾期利息,但违约金不得超过年利率24%;
2、《民事诉讼法》第253条:被执行人未按判决履行义务,需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明确失信被执行人的具体限制措施。
信用卡逾期起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和消极应对。负债人需牢记三点:
1、主动沟通是关键,协商还款远比“失联”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2、法律不是敌人,而是保护弱者的武器,善用法律程序可避免不公;
3、开源节流是根本,提升收入、减少不必要开支,逐步摆脱债务泥潭。
记住:债务危机并非绝路,理性规划、合法应对,终能重获财务自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