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无力偿还债务新政策出台,负债人真的能翻身吗?
"欠了网贷和信用卡还不上,催收电话天天轰炸,新政策到底有没有解决办法?"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最新发布的《关于完善债务清偿机制的指导意见》,"个人债务重组制度"首次被写入司法文件,这标志着我国债务纠纷处理正式进入"分类施策、保障生存权"的新阶段。
核心变化在于:负债金额50万元以下且无隐匿财产行为的自然人,可向法院申请"暂停计息+分期还款"的债务重组方案,更值得关注的是,新规明确"信用修复绿色通道"——债务人在完成60%本金偿还后,可凭法院出具的《债务履行证明书》向央行申请征信记录特殊标注,这相当于给"失信人"撕掉了永久性标签。
| 解决方案三步走 |
1️⃣主动申报财产:在收到《债务重组告知书》15日内,向管辖法院提交近3年银行流水、社保缴纳记录及不动产登记信息,隐瞒真实财产状况将直接丧失债务重组资格。
2️⃣协商个性化方案:重点争取"停息挂账36-60期"的还款周期,例如月收入8000元且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债务人,可按"保留最低生活费标准"原则,协商每月偿还2000元以下。
3️⃣申请信用保护令:针对暴力催收行为,可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6条,要求金融机构立即停止向第三方透露债务信息,违者将面临每日500元的行政处罚。
| 法律依据速查 |
▌《民法典》第56条:自然人因生活必需负债且无恶意逃避行为的,债权人不得主张以债务人基本生活资料抵偿债务。
▌《企业破产法》第1181条(2024修订版):个人债务重组期间,债务人新取得的劳动报酬、继承所得等非经营性收入,除保留必要生活开支外,应优先用于履行还款计划。
▌《征信管理条例》第1177条:完成债务重组协议的,征信机构应当在主要失信记录下方添加"已进入法定清偿程序"的备注说明。
| 深度总结 |
新政策的突破点在于"以时间换空间"的立法思路,特别是对于因创业失败、重大疾病陷入债务困境的群体,只要保留真实还款意愿的证据链(如每月至少还款100元记录),就能避免被列入"老赖"名单,但要注意,政策明确将"奢侈性消费"设为红线——债务重组期间乘坐飞机商务舱、购买万元以上的珠宝等行为,将直接导致协议终止。
划重点: 2024年8月1日起,全国法院将上线"债务纠纷智能评估系统",负债人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提交材料,5个工作日内就能获取专属清偿方案,与其被催收吓得夜不能寐,不如抓住政策窗口期主动破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