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几个月工资但个税已申报,公司到底在玩什么把戏?
不少劳动者反映公司长期拖欠工资,但查询个税系统时却发现公司“按时”申报了个人所得税,这种“工资没到手,税却先扣了”的怪象,究竟是企业疏忽还是另有隐情?背后可能涉及哪些法律问题?
1. 企业为何“只报税不发钱”?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企业作为扣缴义务人,需在发放工资时代扣代缴个税,若企业未实际发放工资却申报个税,可能存在两种情形:
财务困境下的“权宜之计”:部分企业因资金链断裂,为稳住员工或应付税务稽查,先完成个税申报,拖延工资发放,但此举属于违法行为,员工有权要求补发工资并赔偿。
虚假申报掩盖问题:个别企业通过虚报工资支出,制造正常经营的假象,甚至可能涉及偷税漏税或骗取贷款。劳动者需警惕公司利用个税记录转移矛盾或逃避责任。
2. 法律如何保障劳动者权益?
根据《劳动法》第五十条,工资应按月支付,拖欠工资超30日即构成违法,即使企业申报了个税,未实际支付工资仍属于违约行为,劳动者可采取以下行动:
保存证据:收集劳动合同、工资条、个税申报记录、公司拖欠工资的通知或聊天记录。
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要求责令企业限期支付,逾期可加付赔偿金(应付金额的50%-100%)。
申请劳动仲裁:主张补发工资、经济补偿金(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及滞纳金。
3. 个税申报记录能否作为讨薪证据?
个税申报记录是证明劳动关系和工资数额的关键证据,若企业申报的个税金额与约定工资不符,可能涉嫌伪造工资流水,劳动者可通过“个人所得税”APP下载申报记录,结合银行流水、考勤记录等形成证据链,直接证明企业拖欠事实。
建议参考:
第一步:与企业协商,要求书面确认拖欠金额及补发时间。
第二步:向税务部门举报,若企业虚假申报个税,税务部门将追缴税款并处罚款。
第三步:法律维权,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主张权益,必要时申请财产保全防止企业转移资产。
相关法条:
- 《劳动法》第五十条: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无故拖欠。
-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逾期不支付工资的,按应付金额50%-100%加付赔偿金。
-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虚假申报构成偷税的,追缴税款并处50%-5倍罚款,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小编总结:
公司拖欠工资却申报个税的行为,本质是“既想逃责任,又想保面子”。劳动者需明确:个税申报不等于工资已支付,维权时务必“证据先行”,无论是协商、投诉还是诉讼,关键在于用法律武器打破企业的“拖延战术”。沉默只会助长企业的侥幸心理,权利需要自己争取,若您正遭遇类似问题,建议立即咨询专业律师,避免错过维权黄金期。
原创声明:本文基于实务案例与法律条文原创撰写,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具体问题建议咨询属地劳动部门或律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