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婚时,20岁的孩子抚养权归谁?你可能想错了!
"我都20岁了,父母离婚还要选跟谁吗?"这是许多成年子女在家庭变故中真实的困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看似简单却常被误解的法律问题——父母离婚时,20岁的孩子到底怎么判?
你以为的"抚养权争夺"其实早已不存在!
根据《民法典》第1084条明确规定:"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但重点在于——我国法律认定18周岁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龄,这意味着当子女年满18岁,抚养权争议在成年子女身上根本不存在,法院既不会强制要求子女选择随父或随母生活,也不会在判决书中出现"抚养权归属"的裁定。
那20岁子女在父母离婚时真的毫无存在感吗?
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
1、财产分割中的"隐形主角":如果家庭房产登记在子女名下,这类财产不会被纳入夫妻共同财产范围,曾有案例显示,某夫妻离婚时才发现婚内购买的学区房登记在20岁儿子名下,最终无法分割该房产。
2、特殊情形下的抚养费主张:虽然法律上父母已经没有强制抚养义务,但《民法典》第1067条留有特殊条款——"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仍可主张抚养费,这里的"不能独立生活"特指因残疾、重大疾病等客观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形。
3、教育费用的协商空间:对于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子女,部分法院在裁判中会鼓励父母协商分担教育费用,但这属于道德倡导而非法律强制,北京某区法院2022年就曾调解过父母离婚后共同承担女儿留学费用的案例。
给当事人的三个实用建议:
1、成年子女有权保持中立:完全可以自主选择与父母保持何种程度的关系,法律不会强制介入成年子女的生活选择
2、重点防范财产纠纷:特别关注登记在子女名下的资产,建议提前做好财产公证或签署书面协议
3、情感需求重于法律程序:即使已成年,父母离婚带来的心理冲击仍不容忽视,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相关法条指引:
- 《民法典》第17条: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
- 《民法典》第1084条:离婚后子女抚养的规定
-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一)》第41条:"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认定标准
小编总结:
父母离婚时,20岁子女在法律上已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与其纠结"判给谁",不如把关注点放在财产权益保护和情感关系处理上,要记住:成年不是冷冰冰的法律界限,而是新家庭关系的起点,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需要在这个转折点上学会用更成熟的方式处理亲情与法律的关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