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普法百科> 正文内容

非国家人员受贿罪的主观故意

一、怎么认定非国家工作人受贿罪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公司、企业以及非国有事业单位、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职务活动的管理制度。

2、客观要件

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行为。包括四要件,缺一不可:

(1)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2)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

(3)为他人谋取利益:该利益是合法还是非法,该利益是否已谋取到,均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4)数额较大:是指接受贿赂即财物的数额较大。接受了数额较大的贿赂,则构成该罪的既遂。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构成该罪。

3、主体要件

特殊主体,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4、主观要件

故意,即公司、企业、其他单位人员故意利用其职务之便接受或索取贿赂,为他人谋取利益。

二、认定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标准是什么

1、认定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重点在于认定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行为,即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行为。具体包括:

(1)所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职权或者与职务或者所在岗位有关的便利条件。所谓职权,是指本人职务、岗位范围的权力。所谓与职务或岗位相关,则是指虽没有直接利用职务或岗位的权利,但却利用了本人职权、岗位或地位形成的地位,通过他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其内涵应当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①利用自己主管、分管、经手等工作职务、岗位范围内的权限;

②利用凭借自己的权力去指挥、影响下属及利用其他人员与职务相关的权限,为送取贿赂的人谋取利益;

③利用、凭借权限、岗位、地位控制、左右其他人员,或者利用其他对有求于己的人员职务上的权限,为送取贿赂的人讲取利益。后两种行为虽然是利用第三者的权限,但其是以自己的职务、岗位、地位等为基础的。倘若与自己的职务、岗位无关,如纯系人情关系,诸如朋友关系、亲属关系,则不属于职务之便的范围,收受这样的财物,不应以犯罪论处。

(2)索取或收受贿赂

收受贿赂,就形式而言,一般是直接收取,但也可以是间接收取;可以是事前收受,也可以是事后收受。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不影响本罪成立。索取贿赂或收受贿赂是本罪行为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无论何种行为方式,只要有其之一的,就可构成本罪。如果同时具有两种方式也不能,应以一罪论处。

(3)为他人谋取利益

既包括正当利益,又包括不正当甚至非法利益;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既可以已经实际谋取,又可以开始谋取但未成功;还可以是采取明示或暗示的方式作出了承诺但尚未实行。只要能够查明行为人具有承诺、实行或者已经实际为他人谋取了利益,都应属于意在为他人谋取利益。

(4)数额较大

数额在5000元以上。

2、认定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就要确定非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包括:

(1)在公司、企业、其他单位中从事领导、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如公司的董事、监事以及公司、企业的经理、厂长、财会人员以及其他受公司、企业聘用从事管理事务的人员。

(2)“其他单位的人员”包括非国有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如、科研、医疗、体育、出版等单位的从事组织领导以及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人员。

以上知识就是小编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的解答。就受贿犯罪来看,犯罪主体不同,那么实际构成的也是不一样的。其中如果是国家工作人员有受贿行为的话,则构成的往往是受贿罪。但如果是一般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有受贿行为的,则此时往往是按照非国家工作人受贿罪定罪处罚。如果你对此还有疑问或者进一步的需求,如果您还需要法律方面的帮助,欢迎到公平法务网进行。

法行时刻https://www.lawjida.cn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hefeilaws.com/hf/1595000.html

返回列表

上一篇:抽逃注册资金的立案标准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

非国家人员受贿罪的主观故意的相关文章

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怎么判刑

一、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怎么判刑 1、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是指公司、企业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是指公司董事、监事、职工、其他企业职工或其他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便利,索取或者收受贿赂,数额较大行为。 2、法律依据:《中华民共和》  第一百六十三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工作...

非国家公务人员贿罪怎么规定

一、对非国家公务人员罪怎么规定1、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构成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贿罪,其量刑标准如下: (1)数额较大,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数额巨大,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法律依据:《中华民共和民...

受贿罪与诈骗罪的区别是什么

一、与区别是什么 两者在犯罪主体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前者要求特殊参与;然而后者罪主体却属于一般性范畴。 再者,它们所侵害客体亦有别于常规,前者涉及到是较为复杂多重客体,尤其是针对国家机关正常开展工作危害性,这是其首要打击目标;而后者则要围绕公私财产所有权展开。 外在...

诈骗案怎么认定主观故意

一、诈骗案怎么认定主观故意1.从行为人的认知能力判断:如果行为具备相应专业知识、生活经验等,却对明显不合理情况视而不见,可能存在主观故意。比如金融从业者以虚假项目集资,他本应清楚项目虚假仍为之,可认定有故意。 2.考察行为人的行为方式:若行为实施了一系列欺骗手段,如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来获取...

诈骗非主观故意如何认定

一、诈骗非主观故意如何认定1.认识因素判断:认定诈骗非主观故意,首先看行为对行为性质和后果认知。若行为确实不知自己行为会造成他财产损失,或对行为欺诈性缺乏认识,可作为非故意的考量。例如,因误解信息而传递错误内容致他人受损,其无欺诈认知,可能不存在主观故意。 2.行为动机考察:需分析行...

诈骗案怎么认定主观故意

一、诈骗案怎么认定主观故意在诈骗案件中,认定主观故意主要考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看行为是否具有法占有目,即明知自己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财物,或者肆挥霍骗取财物等。 其次,考察其行为表现,比如是否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且这种行为是动、积极实施。再者,关注其在获取财物后处置方式,是...

诈骗犯主观故意伤害怎么判

一、诈骗犯主观怎么判 在六个月至最多一年内。 首先,若行为造成单一害者遭了轻伤后果,并且此类伤势大致贴近于轻微伤级别,对社会所引发不良影响微乎其微,且在事中有被害者存在过错或者被告已全额赔付了被害因事所产生所有经济损失,那么这种情况将被判处拘留监禁或者管制监禁。 倘若有伤害...

诈骗犯主观故意伤害怎么判

一、诈骗犯主观怎么判 在六个月至最多一年内。 首先,若行为造成单一害者遭了轻伤后果,并且此类伤势大致贴近于轻微伤级别,对社会所引发不良影响微乎其微,且在事中有被害者存在过错或者被告已全额赔付了被害因事所产生所有经济损失,那么这种情况将被判处拘留监禁或者管制监禁。 倘若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