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犯罪是否有单位犯罪
一、诈骗犯罪是否有单位犯罪
诈骗犯罪存在单位犯罪情形。
在我国刑法中,部分诈骗类犯罪可由单位构成。比如罪,根据规定,单位可以成为此罪的犯罪主体。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单位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将构成合同诈骗罪。
不过,并非所有诈骗犯罪都有单位犯罪。像常见的诈骗罪,刑法规定其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单位不能构成此罪。若单位组织实施诈骗行为,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应以自然人犯罪追究相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判断诈骗犯罪是否为单位犯罪,关键要看刑法具体条文规定。对于规定了单位犯罪的诈骗类犯罪,要考量单位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以及实施了相应诈骗行为,符合条件则认定为单位犯罪。
二、轻犯要判刑多久
网络诈骗轻犯的判刑,需结合具体案情和法律规定判断。
根据刑法,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或者,并处或者单处;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并处罚金或者。
对于轻犯,如果是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若有、立功、退赃退赔、取得被害人谅解等情节,也会从轻量刑。比如,诈骗数额刚达较大标准,嫌疑人又有自首、全额退赃等情节,可能被判处拘役、管制,甚至单处罚金。
诈骗金额认定很关键。各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
三、怎么界定诈骗和
界定诈骗和民事纠纷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主观目的方面,诈骗中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是通过欺骗手段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进而获取财物,并无归还之意。而民事纠纷中,当事人通常是因合同履行、权利义务关系等产生争议,不存在非法占有目的。
行为方式上,诈骗表现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且这种欺骗具有相当程度的严重性和虚假性。例如编造根本不存在的项目来骗取投资款。民事纠纷虽可能存在一定的欺诈成分,但往往是在正常商业活动或交往中,夸大事实或隐瞒部分信息,程度相对较轻。
法律后果不同,诈骗属于刑事犯罪,一旦认定,行为人要承担刑事责任,可能面临有期徒刑、罚金等处罚。民事纠纷则是通过解决,责任承担方式主要为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继续履行等。
财物处置情况也是判断要点。诈骗分子取得财物后,常用于挥霍、还债或隐匿,致使财物难以追回。民事纠纷中,当事人获取财物后一般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等活动。通过综合考量这些因素,能较为准确地界定诈骗和民事纠纷。
以上是关于诈骗犯罪是否有单位犯罪的相关回答,若对问题还有疑问,可快速咨询律师,公平法务精选优质律师,三重认证保护,请放心咨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