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资金量刑标准
一、诈骗资金量刑标准
诈骗资金的量刑标准依据诈骗金额和情节严重程度而定。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认定为数额较大,处三年以下、或者,并处或者单处。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认定为数额巨大,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五十万元以上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并处罚金或者。
此外,若具有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等情形,可酌情从严惩处。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救济、医疗款物,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等情形,也会影响量刑。
不过,各省、自治区、高级人民、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
二、诈骗犯法律怎么判
诈骗犯的量刑依据《》,视诈骗金额和情节而定。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关于数额标准,司法解释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属于“数额巨大”;五十万元以上属于“数额特别巨大”。不过,各地区可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规定幅度内确定具体数额标准。
此外,量刑时也会考虑其他情节,比如诈骗救灾、抢险等特定款物;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诈骗集团首要分子等,这些情形会酌情从严惩处。若具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一审宣判前全部退赃退赔等情节,可从轻处罚。
三、诈骗区别
合同诈骗与普通诈骗都属于诈骗类犯罪,但存在明显区别:
1. 行为方式:合同诈骗通常发生在合同的签订、履行过程中,行为人以合同为手段,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来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普通诈骗的行为手段则更为多样化,不局限于合同领域,可通过各种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实施。
2. 侵犯客体:合同诈骗不仅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还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因其发生在经济活动中,对市场交易安全和诚信体系有不良影响。普通诈骗主要侵犯的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3. 认定标准:合同诈骗的认定需考察合同的签订、履行情况等要素,其立案标准一般根据合同标的金额等确定。普通诈骗的认定更侧重于诈骗行为本身,立案标准通常以诈骗财物的数额为主要依据。
在司法实践中,准确区分二者对于正确定罪量刑至关重要,需综合考虑行为特征、侵犯客体等多方面因素。
以上是关于诈骗资金量刑标准的相关回答,若您有相似法律问题,细节、证据不同,答案也会不同,建议咨询律师,仅需3~15分钟获得专业解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