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十多天就被仲裁了?我连催收电话都没接到啊,这合理吗?
最近有不少朋友私信我,语气里带着慌张和不解:“律师,我只是网贷逾期了十来天,怎么突然就收到仲裁通知了?我连个正式的催收电话都没接到,平台说起诉就起诉,这也太吓人了吧!”
说实话,看到这样的咨询,我心里其实挺不是滋味的,很多人以为,逾期几天、十几天,顶多就是被短信轰炸一下,顶多上个征信,哪想到动不动就“仲裁”两个字砸下来,搞得像犯了什么大罪一样。
但现实是——真的有这种情况,而且越来越多。
你可能觉得不可思议:才逾期十多天,利息还没涨多少,本金也还在还,怎么平台就直接走法律程序了?是不是在吓唬人?
我告诉你,不是吓唬,是真的。
现在很多正规持牌的网络贷款平台,在用户签署借款合同时,就已经约定了“争议解决方式为仲裁”,而且这个仲裁条款藏得不深,通常就在你点“同意协议”那一堆密密麻麻的小字里,你没细看,不代表它无效。
一旦你逾期,哪怕只有10天,只要合同约定的违约条件触发,平台就可以依据《借款合同》里的仲裁条款,向指定的仲裁机构提交申请,而仲裁机构呢,只要材料齐全,形式合法,就会受理,你就收到了那份冷冰冰的《仲裁通知书》。
更关键的是——很多仲裁是“缺席裁决”。
什么意思?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这事,也没人打电话通知你开庭,仲裁庭根据平台提交的证据(合同、放款记录、逾期记录)一判,裁决书就出来了,然后你才发现:自己已经被裁定要还本金+利息+罚息+仲裁费,甚至上了执行名单。
听起来是不是很被动?可这就是现实。
以案说法:小王的“十天噩梦”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王,32岁,程序员,因为公司项目延期发薪,他借了一笔8000元的网贷应急,结果工资晚发了两周,他就逾期了13天。
期间只收到两条平台自动发送的短信提醒,没接到任何人工电话,第15天,他正准备还款,却突然收到法院的执行通知——名下银行卡被冻结。
他懵了,跑来问我:“我才逾期十几天,怎么就执行了?”
我们调取资料后发现:平台在他逾期第9天就向某互联网仲裁中心提请了仲裁申请,仲裁委通过平台留存的电子邮箱和注册手机号发送了通知(尽管他根本没注意),由于他未出庭、未答辩,仲裁庭作出缺席裁决,裁定他偿还本息合计9200多元,并承担仲裁费用。
裁决生效后,平台直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整个流程,从逾期到冻结账户,不到一个月。
这不是个别现象,随着金融科技发展,许多平台采用“批量仲裁+电子送达”的模式,效率极高,但也让不少借款人措手不及。
法条链接:这些规定你必须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四条:
“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关键点在于:你签的借款合同里有没有仲裁条款?签了,就视为同意。《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逾期就是违约,平台有权追偿。《关于防范和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指导意见》及相关司法解释:
明确支持通过仲裁方式高效处理小额网贷纠纷,推动“在线仲裁”“电子送达”等机制。
平台走仲裁,合法合规,只要你签了合同。
律师总结:别再轻视那“短短十几天”
朋友们,我想说的是:今天的借贷环境,早已不是“拖几天没关系”的时代了。
逾期十几天就被仲裁,听着离谱,实则步步合法,你忽略的不是几天时间,而是你签下的那份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
我的建议很明确:
- 千万别忽视每一笔网贷的还款日,哪怕金额小;
- 仔细阅读借款协议,尤其是“争议解决方式”和“违约责任”部分;
- 一旦逾期,主动联系平台协商,争取延期或分期,避免被“一键仲裁”;
- 收到仲裁通知务必重视,及时委托律师介入,看能否申请撤销或提出异议;
- 养成良好的信用习惯,毕竟现在“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债务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规则的无知和对风险的漠视。
逾期不可逆,但应对可以主动,别等到银行卡被冻、征信拉黑,才后悔当初没把那十几页合同看完。
你是借款人,也是法律关系中的责任人,尊重契约,才能守住自己的生活底线。
网贷逾期十多天就被仲裁了?我连催收电话都没接到啊,这合理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